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钒的来源与危害 | 第11-12页 |
1.1.2 铬的来源与危害 | 第12-13页 |
1.2 地下水中重金属的修复技术 | 第13-15页 |
1.2.1 异位修复技术 | 第13-14页 |
1.2.2 原位修复技术 | 第14-15页 |
1.3 V(Ⅴ)与Cr(Ⅵ)污染地下水生物修复技术现状 | 第15-17页 |
1.3.1 V(Ⅴ)污染地下水生物修复技术现状 | 第16页 |
1.3.2 Cr(Ⅵ)污染地下生物修复技术现状 | 第16-17页 |
1.4 固体电子供体在微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4.1 单质硫的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4.2 零价铁的应用现状 | 第18页 |
1.4.3 还原性矿物的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单质硫与零价铁自养生物还原V(V) | 第22-4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23页 |
2.4 实验仪器 | 第23-25页 |
2.4.1 理化性质测试 | 第23-24页 |
2.4.2 微生物测试 | 第24-25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5-43页 |
2.5.1 V(Ⅴ)生物还原性能 | 第25-28页 |
2.5.2 反应产物的鉴定 | 第28-30页 |
2.5.3 反应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0-34页 |
2.5.4 微生物群落的演化及其反应机制 | 第34-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单质硫与零价铁生物还原Cr(Ⅵ) | 第44-65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3.3 实验过程 | 第45页 |
3.4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3.4.1 理化性质测试 | 第45页 |
3.4.2 微生物测试 | 第45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5-63页 |
3.5.1 Cr(Ⅵ)生物还原性能 | 第45-49页 |
3.5.2 反应产物的鉴定 | 第49-51页 |
3.5.3 反应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51-54页 |
3.5.4 微生物群落的演化及其反应机制 | 第54-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含铁矿物自养生物还原V(Ⅴ) | 第65-77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4.2.1 可行性研究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4.2.2 连续流研究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4.3 实验仪器 | 第67页 |
4.3.1 理化性质测试 | 第67页 |
4.3.2 微生物测试 | 第6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7-75页 |
4.4.1 还原性含铁矿物还原V(V)的可行性研究 | 第67-69页 |
4.4.2 柱实验中V(V)的去除性能 | 第69-70页 |
4.4.3 硝酸盐的生物还原性能 | 第70页 |
4.4.4 反应产物的鉴定 | 第70-72页 |
4.4.5 微生物群落的演化及其反应机制 | 第72-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建议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3页 |
附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