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棒AM真菌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AM真菌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1.1 AM真菌概况 | 第12页 |
1.1.2 AM真菌功能 | 第12-13页 |
1.1.3 AM真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5页 |
1.3 目标植物 | 第15页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8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花棒AM真菌群落结构与形态学研究 | 第19-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1 样地简介 | 第19-20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20页 |
2.1.3 AM真菌孢子的分离 | 第20-21页 |
2.1.4 AM真菌分离鉴定 | 第21页 |
2.1.5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 第21-22页 |
2.1.6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1.7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2.2.1 AM真菌种质资源 | 第22-25页 |
2.2.2 扫描电镜下AM真菌的孢子形态 | 第25-28页 |
2.2.3 AM真菌主要特征 | 第28-30页 |
2.2.4 AM真菌分布状况 | 第30-32页 |
2.2.5 土壤因子的测定 | 第32-33页 |
2.2.6 AM真菌群落结构差异与相关性分析 | 第33页 |
2.2.7 AM真菌的适应性变化 | 第33-35页 |
2.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3章 花棒AM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37-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7页 |
3.1.2 AM真菌多样性指标 | 第37-38页 |
3.1.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 第38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3.2.1 AM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 第38-43页 |
3.2.2 AM真菌丰度随干旱环境的变化 | 第43-44页 |
3.2.3 AM真菌孢子密度随干旱环境的变化 | 第44-45页 |
3.2.4 共有种变化随干旱环境的变化 | 第45页 |
3.2.5 土壤因子的分析 | 第45-46页 |
3.2.6 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46页 |
3.3 讨论 | 第46-49页 |
第4章 结论 | 第49-51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49页 |
4.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49页 |
4.3 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