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家长对初中生心理虐待的现状及干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2-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22页
    1.1 儿童心理虐待的研究综述第13-18页
        1.1.1 儿童心理虐待的定义第13-14页
        1.1.2 儿童心理虐待的类型第14-15页
        1.1.3 儿童心理虐待的发生因素第15页
        1.1.4 国外对儿童心理虐待的研究第15-17页
        1.1.5 国内有关儿童心理虐待的研究第17-18页
    1.2 正面管教研究综述第18-22页
        1.2.1 正面管教的含义第18页
        1.2.2 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第18-20页
        1.2.3 正面管教的相关研究第20-21页
        1.2.4 运用正面管教模式进行的团体干预研究第21-22页
第2章 问题提出第22-23页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22页
    2.2 研究目的第22页
    2.3 研究假设第22页
    2.4 研究意义第22-23页
        2.4.1 理论意义第22页
        2.4.2 实践意义第22-23页
第3章 研究一初中生心理虐待现状调查研究第23-29页
    3.1 研究目的及假设第23页
        3.1.1 研究目的第23页
        3.1.2 研究假设第23页
    3.2 研究对象第23页
    3.3 研究工具第23-24页
    3.4 施测过程第24页
    3.5 数据处理第24页
    3.6 研究结果第24-27页
        3.6.1 初中生心理虐待的发生情况第24-25页
        3.6.2 初中生心理虐待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第25-27页
    3.7 讨论第27-29页
        3.7.1 初中生心理虐待的阳性率第27页
        3.7.2 初中生心理虐待的影响因素第27-29页
第4章 研究二对初中生心理虐待状况的干预研究第29-44页
    4.1 实验目的及假设第29页
        4.1.1 实验目的第29页
        4.1.2 实验假设第29页
    4.2 实验方法与程序第29-33页
        4.2.1 被试的筛选第29页
        4.2.2 被试的确定第29页
        4.2.3 实验工具第29-30页
        4.2.4 实验设计第30页
        4.2.5 实验过程第30-33页
        4.2.6 数据处理第3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3-41页
        4.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心理虐待得分比较第33-34页
        4.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心理虐待得分比较第34-35页
        4.3.3 实验组心理虐待后测及追踪测量结果分析第35-36页
        4.3.4 实验组心理虐待前测及追踪测量结果分析第36-37页
        4.3.5 家长对团体辅导活动效果评价第37-41页
    4.4 讨论第41-44页
        4.4.1 统计结果分析第41页
        4.4.2 团体干预方案与过程的有效性分析第41-42页
        4.4.3 团体干预的有效性因素第42-44页
第5章 总讨论第44-47页
    5.1 初中生心理虐待的影响因素第44页
    5.2 干预有效性讨论第44-45页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45-46页
    5.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附录A 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第53-54页
附录B 正面管教团体辅导访谈提纲第54-55页
附录C 团体承诺书第55-56页
附录D 团体辅导方案第56-65页
附录E 致家长的一封信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历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叙事代入感影响同性恋群际态度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决策角色对不作为惯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