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3-15页 |
一、中西味觉审美理论的生成与流变 | 第15-29页 |
(一)中国味觉审美发展阶段 | 第15-20页 |
1.先秦两汉时期:味美学的萌芽与奠基 | 第16-18页 |
2.魏晋南北朝时期:味美学的形成与兴起 | 第18-19页 |
3.唐宋明清时期:味美学的发展与成熟 | 第19-20页 |
(二)西方味觉审美发展阶段 | 第20-29页 |
1.古希腊时期:审美对味觉感官的排斥 | 第21-22页 |
2.文艺复兴时期:味觉与审美的初步联系 | 第22-24页 |
3.十七、十八世纪:“趣味”成为替代“判断力”的美学术语 | 第24-29页 |
二、中西味觉审美趋同和差异的成因 | 第29-42页 |
(一)中西味觉审美趋同成因 | 第29-33页 |
1.味觉与审美都具有直觉性 | 第29-30页 |
2.味觉与审美都具有愉悦性 | 第30-31页 |
3.味觉与审美都具有主观性 | 第31-33页 |
(二)中西味觉审美差异成因 | 第33-42页 |
1.中国味觉审美发达的原因 | 第33-37页 |
2.西方味觉审美消隐的原因 | 第37-42页 |
三、中西味觉审美表现 | 第42-56页 |
(一)中国味觉审美呈现一致性 | 第42-52页 |
1.饮食实践:食以“味”为先 | 第42-46页 |
2.审美理论:“味”范畴与味觉息息相关 | 第46-52页 |
(二)西方味觉审美呈现矛盾性 | 第52-56页 |
1.饮食实践:饮食重营养轻味道 | 第52-54页 |
2.审美理论:“趣味”范畴与味觉意义相分离 | 第54-56页 |
四、从中西味觉审美差异性看中西美学特点 | 第56-61页 |
(一)就审美知觉而言,中国重味觉,西方重视觉 | 第56-57页 |
(二)就审美心理而言,中国重感性,西方重理性 | 第57-58页 |
(三)就审美超越而言,中国重内在,西方重外在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