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提出 | 第15-16页 |
1.2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 第16-17页 |
1.3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生态文明实践基础 | 第17-21页 |
第二章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理论依据 | 第21-27页 |
2.1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 | 第21-23页 |
2.1.1 社会结构的构成 | 第21-22页 |
2.1.2 社会结构中生态环境要素的地位 | 第22页 |
2.1.3 生态环境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2.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23-27页 |
2.2.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第23-24页 |
2.2.2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 | 第24-25页 |
2.2.3 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的人类实践 | 第25页 |
2.2.4 科学技术手段在人与自然和谐中的作用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生态困境分析 | 第27-41页 |
3.1 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环境难题 | 第27-29页 |
3.1.1 我国资源环境总体形势严峻 | 第27-28页 |
3.1.2 改善资源环境现状的国际压力 | 第28页 |
3.1.3 社会参与主体行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 资源环境趋紧约束经济发展 | 第29-32页 |
3.2.1 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 | 第30-31页 |
3.2.2 工业文明主导的传统消费模式加剧资源环境压力 | 第31页 |
3.2.3 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 | 第31-32页 |
3.3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待完善 | 第32-34页 |
3.3.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系统化建设有待加强 | 第32-33页 |
3.3.2 生态文明制度落实的监管漏洞 | 第33-34页 |
3.3.3 尚未营造生态文明制度作用发挥的社会文化氛围 | 第34页 |
3.4 生态科技文化水平及生态责任意识薄弱 | 第34-37页 |
3.4.1 全社会生态责任意识待提升 | 第34-35页 |
3.4.2 生态科技水平待加强 | 第35-36页 |
3.4.3 生态文明教育普及化与规范化水平薄弱 | 第36-37页 |
3.5 事关民生的生态风险危害生态安全 | 第37-41页 |
3.5.1 环境群体性事件引发生态风险 | 第37-38页 |
3.5.2 群众环境知情权尚未有效保证 | 第38页 |
3.5.3 全社会生态治理合力待提升 | 第38-41页 |
第四章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生态文明实践价值 | 第41-55页 |
4.1 全社会生态文明实践建设“美丽中国” | 第41-43页 |
4.1.1 资源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 第41-42页 |
4.1.2 统筹国内外全局维护我国生态安全 | 第42页 |
4.1.3 全社会多元主体共建生态文明 | 第42-43页 |
4.2 经济发展走向持续健康 | 第43-47页 |
4.2.1 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第44页 |
4.2.2 节能环保产业带动新兴产业繁荣 | 第44-45页 |
4.2.3 “新常态”背景下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 第45-47页 |
4.3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导向公平正义 | 第47-49页 |
4.3.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系统化保障公平正义 | 第47-48页 |
4.3.2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规约生态行为 | 第48-49页 |
4.3.3 长效“自律”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制度红利发挥 | 第49页 |
4.4 生态科技文化和责任意识引领生态价值观 | 第49-52页 |
4.4.1 生态价值观为支撑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 第50页 |
4.4.2 生态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 第50-51页 |
4.4.3 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 | 第51-52页 |
4.5 生态安全引领“两型社会”的和谐 | 第52-55页 |
4.5.1 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安全基础 | 第52-53页 |
4.5.2 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有效社会参与 | 第53-54页 |
4.5.3 生态城市建设推动“两型社会”和谐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