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3.1 大股东占款动机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大股东占款手段相关研究 | 第14页 |
1.3.3 大股东占款程度度量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4 大股东占款所产生影响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5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2 大股东占款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大股东占款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公司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内部控制理论 | 第21-22页 |
3 恒邦股份大股东占款案例介绍 | 第22-34页 |
3.1 恒邦股份简介 | 第22-23页 |
3.1.1 恒邦股份发展历程简介 | 第22页 |
3.1.2 恒邦股份股权结构简介 | 第22-23页 |
3.2 恒邦股份大股东占款事件回顾 | 第23-26页 |
3.3 恒邦股份大股东占款手段 | 第26-28页 |
3.3.1 利用纸质票据贴现实现占款 | 第26-27页 |
3.3.2 利用关联方交易实现占款 | 第27-28页 |
3.3.3 直接划转资金实现占款 | 第28页 |
3.4 恒邦股份大股东占款特性分析 | 第28-34页 |
3.4.1 利用恒邦经贸作为桥梁,隐蔽性强 | 第28-31页 |
3.4.2 通过纸质票据不直接占款的手段极具隐蔽性 | 第31页 |
3.4.3 商业票据时限性导致占款程度衡量指标不准确 | 第31-32页 |
3.4.4 “年中借、年终还”的占款方式使占款程度衡量指标失效 | 第32-34页 |
4 恒邦股份大股东占款动机及条件 | 第34-47页 |
4.1 大股东占款动机 | 第34-38页 |
4.1.1 集团利益驱动 | 第34-36页 |
4.1.2 股权质押强化占款动机 | 第36-38页 |
4.2 大股东占款条件 | 第38-47页 |
4.2.1 股权集中影响恒邦股份公司治理有效性 | 第38-42页 |
4.2.2 恒邦股份内部控制失效 | 第42-45页 |
4.2.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45-47页 |
5 恒邦股份大股东占款的影响分析 | 第47-58页 |
5.1 对恒邦股份成长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47-51页 |
5.1.1 基于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 第47-49页 |
5.1.2 基于成长性相关指标的分析 | 第49-51页 |
5.2 对恒邦股份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 | 第51-54页 |
5.2.1 恒邦股份经营业绩下滑 | 第51-53页 |
5.2.2 基于EVA的恒邦股份经营业绩影响分析 | 第53-54页 |
5.3 对中小股东的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5.4 对恒邦股份融资的影响分析 | 第56-58页 |
5.4.1 导致非公开发行股票失败 | 第56页 |
5.4.2 对恒邦股份再融资的影响 | 第56-58页 |
6 建议 | 第58-62页 |
6.1 针对大股东占款的外部监管对策 | 第58-60页 |
6.1.1 提高违法成本 | 第58页 |
6.1.2 健全股权质押的法律 | 第58-59页 |
6.1.3 强制累积投票制 | 第59页 |
6.1.4 强制内部控制审计 | 第59-60页 |
6.2 针对大股东占款的内部防范对策 | 第60-62页 |
6.2.1 强化银企互联的使用 | 第60页 |
6.2.2 加强防范大股东占款的内部控制 | 第60-61页 |
6.2.3 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股权结构 | 第61-62页 |
7 研究结论及不足 | 第62-6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2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