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3-32页 |
1.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13-19页 |
1.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第13页 |
1.1.2 发病机制 | 第13-15页 |
1.1.3 诊断 | 第15-16页 |
1.1.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第16-18页 |
1.1.5 预防 | 第18-19页 |
1.2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19-27页 |
1.2.1 概述 | 第19-20页 |
1.2.2 病因病机 | 第20-21页 |
1.2.3 辨证分型 | 第21-22页 |
1.2.4 中医治疗 | 第22-26页 |
1.2.5 小结 | 第26-27页 |
1.3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用穴规律探讨 | 第27-32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1.3.3 结果 | 第27-32页 |
第二章 临床部分 | 第32-4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32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32页 |
2.1.3 纳入标准 | 第32页 |
2.1.4 排除标准 | 第32页 |
2.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32页 |
2.1.6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32-33页 |
2.1.7 研究病例的中止 | 第3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3-37页 |
2.2.1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 第33页 |
2.2.2 随机方法 | 第33页 |
2.2.3 对照 | 第33页 |
2.2.4 治疗方案 | 第33-35页 |
2.2.5 观察指标 | 第35-36页 |
2.2.6 质量控制 | 第36-37页 |
2.2.7 统计分析 | 第3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2.3.1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 第37页 |
2.3.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第37-38页 |
2.3.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 第38页 |
2.3.4 两组患者基线期情况 | 第38页 |
2.3.5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第38页 |
2..3.6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询问表情况 | 第38-39页 |
2.3.7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残障功能量表情况 | 第39页 |
2.3.8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残障功能量表各分项情况 | 第39-41页 |
2.3.9 两组治疗前后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情况 | 第41-42页 |
2.3.10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量化表各分项情况 | 第42页 |
2.4 不良事件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43-54页 |
3.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43-44页 |
3.1.1 中医病名及临床表现 | 第43页 |
3.1.2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第43-44页 |
3.2 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44-46页 |
3.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第44-45页 |
3.2.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探讨 | 第45-46页 |
3.3 现代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的用穴规律探讨 | 第46-47页 |
3.3.1 腧穴归经及使用频次分析 | 第46页 |
3.3.2 腧穴频次分析结果 | 第46-47页 |
3.3.3 腧穴部位及使用频次分析 | 第47页 |
3.4 选穴依据 | 第47-51页 |
3.4.1 颈夹脊穴 | 第47-48页 |
3.4.2 风池穴 | 第48页 |
3.4.3 大椎穴 | 第48-49页 |
3.4.4 外关穴 | 第49页 |
3.4.5 合谷穴 | 第49-50页 |
3.4.6 后溪穴 | 第50-51页 |
3.5 量表的选用 | 第51-52页 |
3.5.1 McGill疼痛询问表(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 | 第51页 |
3.5.2 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 | 第51页 |
3.5.3 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20分法 | 第51-52页 |
3.6 临床结果分析 | 第52页 |
3.7 结论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表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67-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