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行星探测潜入器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冲击贯入式潜入器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2 连续螺旋掘进式潜入器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3 仿生蠕动掘进式潜入器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4 国内外研究分析与启示 | 第16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蠕动掘进式潜入器潜入能力分析 | 第18-3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潜入器潜入原理分析 | 第18-19页 |
2.3 蠕动掘进潜入式探测装置方案设计 | 第19-21页 |
2.4 间歇排壤式潜入器潜入能力分析 | 第21-31页 |
2.4.1 间歇排壤式潜入器工作原理介绍 | 第21-22页 |
2.4.2 间歇排壤式潜入器运动模型分析 | 第22-24页 |
2.4.3 间歇排壤式潜入器负载特性分析 | 第24-30页 |
2.4.4 间歇排壤式潜入器极限潜入深度计算 | 第30-31页 |
2.5 连续排壤式潜入器潜入能力分析 | 第31-34页 |
2.5.1 连续排壤式潜入器工作原理介绍 | 第31-32页 |
2.5.2 连续排壤式潜入器极限潜入深度计算 | 第32-34页 |
2.6 间歇、连续排壤式潜入器方案比较分析 | 第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潜入机具与月壤相互作用模型研究 | 第35-62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掘进头掘进负载特性分析 | 第35-45页 |
3.2.1 掘进头构型设计及切削具模型建立 | 第35-37页 |
3.2.2 掘进头切削具切削参数计算 | 第37-41页 |
3.2.3 月壤失效形式分析 | 第41页 |
3.2.4 掘进头切削具切削负载模型建立 | 第41-43页 |
3.2.5 掘进头切削具切削负载计算 | 第43-45页 |
3.3 螺旋排壤负载特性分析 | 第45-56页 |
3.3.1 排壤螺旋构型设计 | 第45-46页 |
3.3.2 螺旋槽内月壤运动分析 | 第46-47页 |
3.3.3 螺旋槽内月壤微元应力状态分析 | 第47-49页 |
3.3.4 螺旋槽内月壤微元受力分析 | 第49-51页 |
3.3.5 螺旋槽内月壤状态分析与求解 | 第51-53页 |
3.3.6 螺旋输送过程分析 | 第53-55页 |
3.3.7 螺旋排壤负载计算 | 第55-56页 |
3.4 缓存区填充特性及负载分析 | 第56-61页 |
3.4.1 缓存区月壤填充特性分析 | 第57-59页 |
3.4.2 缓存区排壤负载分析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蠕动掘进式潜入器本体研制 | 第62-72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蠕动掘进式潜入器方案设计 | 第62-63页 |
4.3 蠕动掘进式潜入器结构设计 | 第63-70页 |
4.3.1 主掘进单元设计 | 第63-64页 |
4.3.2 副掘进单元设计 | 第64-65页 |
4.3.3 蠕动进给单元设计 | 第65-67页 |
4.3.4 定姿单元设计 | 第67-70页 |
4.4 蠕动掘进式潜入器本体研制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蠕动掘进式潜入器潜入特性试验研究 | 第72-80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蠕动掘进式潜入器潜入特性试验系统研制 | 第72-74页 |
5.2.1 蠕动掘进式潜入器潜入特性试验辅助设备设计 | 第73页 |
5.2.2 蠕动掘进式潜入器潜入特性试验控制系统设计 | 第73-74页 |
5.3 掘进头掘进负载特性试验验证 | 第74-76页 |
5.4 螺旋排壤负载特性试验验证 | 第76-77页 |
5.5 缓存区填充及负载特性试验研究 | 第77-78页 |
5.6 定姿单元定姿能力测试试验 | 第78-7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