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网系统功能提出优化需求 | 第11页 |
·路网规模的扩大并未有效解决通行能力不平衡现象 | 第11-12页 |
·仍存在未能合理满足公路交通运输需求的情况 | 第12-13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 | 第14-15页 |
·已有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发现公路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路网优化提供依据 | 第16页 |
·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第19-28页 |
·公路网畅通性概述 | 第19-22页 |
·畅通性的内涵 | 第19-20页 |
·畅通性的特征 | 第20-21页 |
·畅通性等级的划分 | 第21-22页 |
·运输需求理论分析 | 第22-25页 |
·运输需求的概念 | 第22-23页 |
·运输需求的基本特性 | 第23-24页 |
·运输需求的产生机理 | 第24-25页 |
·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网畅通性理论分析 | 第25-28页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25页 |
·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服务对象对公路网畅通性的需求分析 | 第28-38页 |
·公路服务对象的涵义 | 第28页 |
·公路的直接服务对象 | 第28页 |
·公路最根本的服务对象 | 第28页 |
·服务对象对公路网畅通性的需求分析 | 第28-38页 |
·服务对象的来源分析 | 第29-30页 |
·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 | 第30-33页 |
·服务对象的层次分析 | 第33-38页 |
第四章 基于运输需求的公路网畅通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8-48页 |
·公路网畅通性评价体系的目的及涵义 | 第38-39页 |
·评价的目的 | 第38页 |
·评价的涵义 | 第38-39页 |
·公路网畅通性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及构建原则 | 第39-40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39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39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39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9页 |
·需方视角原则 | 第39-40页 |
·技术经济评价原则 | 第40页 |
·基于运输需求的公路网畅通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0-48页 |
·影响旅客运输需求的公路网畅通性指标 | 第40-42页 |
·影响货物运输需求的公路网畅通性指标 | 第42-44页 |
·运输需求实现程度对公路网畅通性的反映 | 第44-48页 |
第五章 基于运输需求的公路网畅通性实证研究 | 第48-61页 |
·山东省社会经济及公路网现状分析 | 第48-50页 |
·山东省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 第48-49页 |
·山东省干线路网构成 | 第49-50页 |
·山东省公路网畅通性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0-55页 |
·影响省内客运需求的公路网畅通状态实现指标 | 第51-52页 |
·影响省内货运需求的公路网畅通状态实现指标 | 第52-54页 |
·山东省运输需求实现程度 | 第54页 |
·山东省公路网畅通性评价综合分析 | 第54-55页 |
·山东省公路网畅通性问题及改善方案 | 第55-58页 |
·山东省公路网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山东省公路网系统改善方案 | 第57-58页 |
·适应客货运输需求的公路网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 第58-61页 |
·适应客运需求层次的发展策略 | 第58-59页 |
·适应货运需求层次的发展策略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1-63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1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61-62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