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有机改性铝锰复合氧化物吸附去除水中硝酸根和磷酸根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0-26页
    1.1 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第10-15页
        1.1.1 水体富营养化与氮磷污染第10-11页
        1.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第11-12页
        1.1.3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第12-14页
        1.1.4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第14-15页
    1.2 吸附法在去除硝酸盐和磷酸盐中的研究进展第15-25页
        1.2.1 铝基材料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2 吸附法去除磷酸盐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1.2.3 表面改性吸附剂去除硝酸根的研究进展第21-25页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5-26页
        1.3.1 研究目的第25页
        1.3.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6-38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6-27页
    2.2 吸附剂的制备第27-28页
        2.2.1 铝锰复合氧化物的制备第27页
        2.2.2 有机改性铝锰复合氧化物的制备第27-28页
    2.3 吸附剂的表征第28-29页
        2.3.1 热重/差热分析(TGA)第28页
        2.3.2 比表面积及孔径(BET)分析第28页
        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8页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28页
        2.3.5 SEM-EDS&Mapping分析第28页
        2.3.6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28页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28-29页
        2.3.8 Zeta电位第29页
    2.4 静态吸附实验第29-32页
        2.4.1 OABO静态吸附NO_3~-的实验第29-30页
        2.4.2 OABO静态吸附PO_4~(3-)的实验第30-31页
        2.4.3 OABO静态吸附NO_3~-&PO_4~(3-)的实验第31-32页
    2.5 吸附剂再生第32-34页
        2.5.1 淋洗液种类的筛选第32-33页
        2.5.2 淋洗液浓度筛选第33页
        2.5.3 吸附剂的循环再生第33-34页
    2.6 样品的测定第34页
        2.6.1 NO_3~-N的测定方法第34页
        2.6.2 PO_4~(3-)-P的测定方法第34页
    2.7 吸附等温线&动力学模型第34-38页
        2.7.1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34-35页
        2.7.2 吸附等温线模型第35-38页
3 OABO的表征第38-46页
    3.1 热重/差热(TGA)分析第38页
    3.2 比表面积及孔径(BET)分析第38-39页
    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9-40页
    3.4 TEM分析第40-41页
    3.5 SEM-EDS&Mapping分析第41-43页
    3.6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43页
    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43-45页
    3.8 Zeta电位第45-46页
4 OABO吸附NO_3~-和PO_4~(3-)的性能研究第46-71页
    4.1 投加量实验第46-47页
    4.2 动力学实验第47-53页
    4.3 等温线实验第53-59页
    4.4 热力学特征第59-60页
    4.5 pH影响实验第60-68页
    4.6 共存离子影响实验第68-69页
    4.7 本章小结第69-71页
5 OABO吸附NO_3~-和PO_4~(3-)的机理分析第71-81页
    5.1 扫描电镜(SEM-EDS&Mapping)分析第71-74页
    5.2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74-76页
    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76-78页
    5.4 Zeta电位分析第78-79页
    5.5 吸附机理图第79页
    5.6 本章小结第79-81页
6 OABO的再生第81-84页
    6.1 淋洗液种类的筛选第81-82页
    6.2 淋洗液浓度的筛选第82页
    6.3 OABO吸附NO_3~-&PO_4~(3-)的循环再生第82-83页
    6.4 本章小计第83-84页
7 结论与建议第84-86页
    7.1 结论第84-85页
    7.2 建议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7页
附录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藻酸钙交联沸石微球对污泥中重金属除去的模拟应用研究
下一篇:太湖西岸宜兴城市内湖沉积物氮形态分布及污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