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14-2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1-2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2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 第29-47页 |
第一节 上海社区老年人养老现状与需求 | 第29-34页 |
一、社区老年人的居住状况与受教育程度资料 | 第29-30页 |
二、代际关系状况 | 第30页 |
三、社区老年人的经济状况 | 第30-31页 |
四、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 | 第31页 |
五、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 | 第31-33页 |
六、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状况及意愿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 第34-47页 |
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经济条件 | 第34-35页 |
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社会条件 | 第35-36页 |
三、建立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文化条件 | 第36页 |
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涵义与现实意义 | 第36-39页 |
五、国内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 | 第39-42页 |
六、发达国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经验 | 第42-45页 |
七、居家养老的优势:与传统养老模式对比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瓶颈问题 | 第47-59页 |
第一节 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居家养老服务须扩宽覆盖面及平衡发展 | 第48-49页 |
一、上级主管部门授权面狭隘 | 第48-49页 |
二、单一的投入主体 | 第49页 |
三、较单一的收益人群 | 第49页 |
第三节 保障、维护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法律、政策还有待完善 | 第49-50页 |
一、缺乏理念意识 | 第50页 |
二、缺乏相关法制 | 第50页 |
第四节 资金短缺,养老设施与服务无法做到广泛性与规范性 | 第50-52页 |
第五节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薄弱 | 第52-54页 |
一、配备功能不完善 | 第52-53页 |
二、服务设施不完备 | 第53-54页 |
第六节 老年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术与工作规范 | 第54-56页 |
一、滞后的职业标准 | 第54-55页 |
二、社区地位、待遇低 | 第55页 |
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不具备联系性、系统性 | 第55页 |
四、人员不稳定 | 第55-56页 |
第七节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运作管理经验的不足,服务有限 | 第56页 |
第八节 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人员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56-59页 |
第四章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运行质量瓶颈的突破 | 第59-76页 |
第一节 完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 第59-62页 |
一、社区养老机构基础硬件设施的完善 | 第59-60页 |
二、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运行上的网络化管理 | 第60页 |
三、城市社区老年人组织需要积极扶植 | 第60页 |
四、以“社区学院”为平台,开设老年保健专业 | 第60-61页 |
五、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兴建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动员最广泛的社会资源力量来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中 | 第62-68页 |
一、积极发挥居委会、社区的协调沟通作用 | 第62-63页 |
二、建立老年医疗保健体系 | 第63页 |
三、促进社区家庭护理职能体系的建立 | 第63-64页 |
四、完善家庭护理服务 | 第64页 |
五、兴建社区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学术组织,开展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学术交流 | 第64-65页 |
六、居家养老需进一步的统筹规划 | 第65页 |
七、家庭的全力支持 | 第65-68页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的建立 | 第68-71页 |
一、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培养与开发 | 第68-70页 |
二、志愿者队伍的打造 | 第70页 |
三、规范管理助老员队伍,注入专业护理力量 | 第70-71页 |
第四节 政府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资金支持 | 第71-73页 |
一、减免政府税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 第72页 |
二、政府融资力度进一步加强 | 第72-73页 |
第五节 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 | 第73页 |
一、积极鼓励、倡导社会各界资源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 | 第73页 |
二、小结 | 第73页 |
第六节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 第73-76页 |
一、引入养老服务保险模式,与公共保险模式相协调 | 第73-74页 |
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 | 第74页 |
三、强化监督评估机制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