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高次谐波的产生机制 | 第11-15页 |
1.1.1 隧穿电离过程 | 第11-13页 |
1.1.2 加速过程 | 第13-14页 |
1.1.3 返回过程 | 第14-15页 |
1.2 高次谐波的产生特性 | 第15-17页 |
1.3 高次谐波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 高次谐波谱 | 第19-20页 |
1.5 高次谐波光谱学的应用 | 第20-21页 |
1.6 阿秒脉冲的产生和应用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理论方法 | 第23-45页 |
2.1 解析方法 | 第23-37页 |
2.1.1 强场近似 | 第23-27页 |
2.1.2 强场近似下奇偶高次谐波的产生 | 第27页 |
2.1.3 奇偶谐波的路径 | 第27-29页 |
2.1.4 两中心干涉模型 | 第29-30页 |
2.1.5 谐波谱和偶极子的关系 | 第30-32页 |
2.1.6 极性分子的电离路径 | 第32页 |
2.1.7 不同路径的鞍点分析 | 第32-35页 |
2.1.8 通过振动方法得到奇偶高次谐波的解析描述 | 第35-37页 |
2.2 数值方法 | 第37-45页 |
2.2.1 原子与强激光场相互作用的薛定谔方程 | 第38-40页 |
2.2.2 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 | 第40-42页 |
2.2.3 小波分析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对取向不对称分子奇偶谐波时间分辨动力学的研究 | 第45-59页 |
3.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理论方法 | 第46-50页 |
3.2.1 三维全模拟 | 第46-48页 |
3.2.2 仅限于短轨道贡献的三维模拟 | 第48-50页 |
3.3 一维全量子分析 | 第50-56页 |
3.4 对取向度及高次谐波光谱学的延伸讨论 | 第56-57页 |
3.5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通过奇偶谐波探究不对称分子的取向度 | 第59-71页 |
4.1 前言 | 第59-60页 |
4.2 标定方案 | 第60-61页 |
4.3 应用 | 第61-69页 |
4.3.1 平面H_3~(2+)模型 | 第61-63页 |
4.3.2 奇偶谐波谱与偶极子 | 第63-64页 |
4.3.3 标定取向度 | 第64-65页 |
4.3.4 准直效应 | 第65-66页 |
4.3.5 多光子效应及库伦效应 | 第66-69页 |
4.4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通过奇偶高次谐波谱探究取向HeH~+核的动力学 | 第71-89页 |
5.1 前言 | 第71-72页 |
5.2 数值方案 | 第72-75页 |
5.3 核的动力学 | 第75-79页 |
5.3.1 振动态的演化 | 第75-76页 |
5.3.2 固有偶极子效应 | 第76-78页 |
5.3.3 快速核运动 | 第78-79页 |
5.4 电子的动力学 | 第79-84页 |
5.4.1 散射电子波包的扩散 | 第79-80页 |
5.4.2 奇偶高次谐波 | 第80-82页 |
5.4.3 奇偶谐波的极化 | 第82-84页 |
5.5 对多电子效应、取向效应及对称情况的扩展讨论 | 第84-88页 |
5.5.1 其他激光参数及多电子效应对核的动力学影响 | 第84-85页 |
5.5.2 取向对奇偶高次谐波的影响 | 第85-87页 |
5.5.3 H_2分子对称情况的比较 | 第87-88页 |
5.6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9-91页 |
6.1 总结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