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低冲击视角下的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概念界定第11-14页
        1.3.1 低冲击开发理念第11-12页
        1.3.2 城市新区第12-14页
    1.4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5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1 文献研究法第15页
        1.5.2 实证研究法第15页
        1.5.3 个案研究法第15-16页
        1.5.4 归纳演绎法第16页
    1.6 研究框架第16-17页
2 低冲击与城市新区开发认知第17-35页
    2.1 低冲击开发理念研究综述第17-21页
        2.1.1 低冲击开发理论研究第17-18页
        2.1.2 低冲击开发理念的实践第18-21页
    2.2 城市新区研究综述第21-31页
        2.2.1 城市新区相关理论研究第21-23页
        2.2.2 城市新区的实践第23-31页
    2.3 我国城市新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31-34页
        2.3.1 土地利用问题第32-33页
        2.3.2 新区交通问题第33页
        2.3.3 产业发展问题第33页
        2.3.4 人居环境问题第33页
        2.3.5 城市特色问题第33-34页
        2.3.6 市政建设问题第34页
    2.4 低冲击理念于城市新区存在问题的作用第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3 低冲击的新区开发建设策略探索第35-70页
    3.1 低冲击的生态环境建设第35-39页
        3.1.1 通过划定界限护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延续第36-37页
        3.1.2 建立完善的城市新区生态绿地系统第37-39页
        3.1.3 赋予生态环境资源适宜的使用功能第39页
    3.2 低冲击的土地利用策略第39-50页
        3.2.1 优先划定新区增长边界,确立新区扩张的刚性限制第39-41页
        3.2.2 通过“三道经济”,合理开发新区增量土地第41-47页
        3.2.3 推进三旧改造,提高城市新区存量土地利用率第47-50页
    3.3 低冲击的交通规划策略第50-54页
        3.3.1 城市新区与周边区域的交通配置模式第50-51页
        3.3.2 城市新区内部交通规划第51-54页
    3.4 低冲击的产业发展策略第54-60页
        3.4.1 低冲击视角下城市新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第55页
        3.4.2 城市新区的产业选择第55-57页
        3.4.3 低冲击视角下城市新区产业体系的构建策略第57-60页
    3.5 低冲击的人居环境营造策略第60-63页
        3.5.1 营造维护当地生态资源的新区整体人居环境第60-61页
        3.5.2 打造新区绿色社区第61-62页
        3.5.3 在城市新区推广生态环保建筑第62-63页
    3.6 低冲击的城市新区特色建设第63-65页
        3.6.1 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的低冲击开发第63-64页
        3.6.2 通过相互渗透实现地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平衡第64-65页
    3.7 低冲击的市政建设策略第65-69页
        3.7.1 倡导低冲击开发的市政道路模式第65-68页
        3.7.2 配套完善的新区基础设施第68页
        3.7.3 构建新区的可循环利用水系统第68页
        3.7.4 普及高效率的环卫系统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4 低冲击开发理念在新区建设中的应用第70-95页
    4.1 光明新区简介及低冲击建设必要性分析第70-75页
        4.1.1 光明新区简介第70-72页
        4.1.2 低冲击建设必要性分析第72-75页
    4.2 低冲击的生态环境建设第75-77页
        4.2.1 通过划定界限维护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延续第76页
        4.2.2 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第76页
        4.2.3 赋予生态环境资源适宜的功能第76-77页
    4.3 低冲击的土地利用规划第77-83页
        4.3.1 划定新区增长边界第77-78页
        4.3.2 推动三道经济第78-81页
        4.3.3 推进新区存量土地改造第81-83页
    4.4 低冲击的交通规划第83-84页
        4.4.1 对外交通第83页
        4.4.2 内部交通第83-84页
    4.5 低冲击的产业发展第84-86页
        4.5.1 低冲击的产业规划第85-86页
        4.5.2 产业体系的构建第86页
    4.6 低冲击的人居环境营造第86-88页
        4.6.1 维护新区整体自然环境第87页
        4.6.2 打造绿色社区第87-88页
    4.7 低冲击的新区特色建设第88-90页
        4.7.1 维护传统文化特色第88-89页
        4.7.2 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第89-90页
    4.8 低冲击的市政建设第90-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5 结论第95-97页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95页
    5.2 研究的创新点第95-96页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沙市太平街历史街区的叙事空间评价
下一篇:工业园区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