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长汀县普惠金融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测度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绪论第14-19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8页
        1.2.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2.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 创新点及不足第18-19页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第19-31页
    2.1 文献综述第19-26页
        2.1.1 小额信贷的研究第19-20页
        2.1.2 金融排斥的研究第20-21页
        2.1.3 普惠金融及其意义的研究第21-22页
        2.1.4 普惠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研究第22-23页
        2.1.5 普惠金融发展及金融创新的研究第23-24页
        2.1.6 普惠金融指数及测度方法的研究第24-25页
        2.1.7 普惠金融发展与机制创新的关系研究第25页
        2.1.8 文献综述评价第25-26页
    2.2 普惠金融的相关理论第26-31页
        2.2.1 金融排斥第26页
        2.2.2 普惠金融第26-27页
        2.2.3 金融发展理论第27-28页
        2.2.4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第28-29页
        2.2.5 金融创新理论第29-30页
        2.2.6 机制创新理论第30-31页
3 长汀县普惠金融发展机制创新情况分析第31-42页
    3.1 长汀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第31-32页
    3.2 长汀县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概况第32-34页
    3.3 长汀县普惠金融发展机制创新情况分析第34-42页
        3.3.1 政府助力创新普惠金融发展机制第34-37页
        3.3.2 金融机构创新抵押担保机制第37-38页
        3.3.3 金融机构创新支农惠农服务机制第38-39页
        3.3.4 金融机构大力创新金融产品机制第39-42页
4 长汀县金融普惠程度的测度及分析第42-58页
    4.1 数据来源与金融普惠程度指标评价模型选用第42-44页
        4.1.1 数据来源说明和金融普惠程度指标评价模型第42页
        4.1.2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第42-43页
        4.1.3 因子分析法的步骤第43-44页
    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长汀县普惠金融程度测度的实证研究第44-58页
        4.2.1 指标选择的依据、指标的选择以及预处理第44-47页
        4.2.2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第47-48页
        4.2.3 主成分分析法下的共同度检验第48-49页
        4.2.4 方差贡献率分析第49-51页
        4.2.5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结果分析第51-53页
        4.2.6 金融普惠程度综合得分测算第53-56页
        4.2.7 实证结论分析第56-58页
5 长汀县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第58-61页
    5.1 长汀县农村金融结构体系仍不合理第58页
    5.2 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发展积极性有待加强第58-59页
    5.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能力有限第59页
    5.4 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第59-60页
    5.5 政府财政扶持力度有限第60-61页
6 长汀县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第61-65页
    6.1 建立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普惠制金融组织体系第61-62页
    6.2 提高大型商业银行参与普惠金融发展的积极性第62页
    6.3 继续创新抵押担保机制,创新推出普惠金融产品第62-63页
    6.4 加快推动农业保险发展,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保障第63-64页
    6.5 完善普惠金融发展外部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行F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沙县农商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