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3-31页 |
1.1 水体中抗生素物质及危害 | 第13-18页 |
1.1.1 抗生素概述 | 第13-14页 |
1.1.2 抗生素残留及环境问题 | 第14-15页 |
1.1.3 抗生素类药物的主要处理方法 | 第15-18页 |
1.2 抗生素与金属离子螯合现象 | 第18-19页 |
1.3 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 | 第19-25页 |
1.3.1 电化学阳极氧化 | 第19-21页 |
1.3.2 电芬顿技术 | 第21-22页 |
1.3.3 光电芬顿技术 | 第22-25页 |
1.4 典型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 | 第25-28页 |
1.4.1 抗生素环丙沙星 | 第25页 |
1.4.2 环丙沙星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5 论文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8-31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7页 |
2.1 试验药品及仪器 | 第31-33页 |
2.1.1 试验药品及材料 | 第31-3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1.3 反应装置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2.2.1 螯合反应实验及其吸光图谱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2.2.2 EF降解CIP | 第34页 |
2.2.3 Xe-PEF降解CIP | 第34页 |
2.2.4 Fe~(2+)和Fe~(3+)的相互转化 | 第34-35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2.3.1 TOC分析 | 第35页 |
2.3.2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 | 第35页 |
2.3.3 CIP含量及有机酸测定 | 第35页 |
2.3.4 离子色谱分析及氨氮的测定 | 第35-36页 |
2.3.5 降解产物分析 | 第36-37页 |
3 CIP与金属离子的螯合行为 | 第37-49页 |
3.1 CIP与Fe~(2+)/Fe~(3+)的螯合行为 | 第37-45页 |
3.1.1 Fe~(2+)/Fe~(3+)浓度对络合的影响 | 第37-40页 |
3.1.2 pH对CIP-Fe~(3+)螯合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3 CIP-Fe~(3+)螯合比的测定 | 第41-45页 |
3.2 CIP与Cu~(2+)的螯合行为 | 第45-48页 |
3.2.1 Cu2+浓度对络合的影响 | 第45页 |
3.2.2 pH对CIP-Cu~(2+)螯合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3 CIP-Cu~(2+)螯合比的测定 | 第46-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螯合对EF体系CIP降解效能的影响 | 第49-75页 |
4.1 Fe~(2+)/Fe~(3+)离子浓度对EF降解CIP的影响 | 第49-54页 |
4.2 Fe~(2+)/Fe~(3+)离子在EF体系中的相互转化 | 第54-59页 |
4.3 EF降解CIP的中间产物生成情况 | 第59-68页 |
4.3.1 无机离子及有机酸生成 | 第59-60页 |
4.3.2 EF降解CIP过程中间产物的UPLC-QTOF-MS/MS分析 | 第60-68页 |
4.4 CIP在EF体系中的降解历程分析 | 第68-71页 |
4.5 ACF阴极表面Fe~(2+)/Fe~(3+)离子衰减实验 | 第71-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螯合对Xe-PEF体系CIP降解效能的影响 | 第75-93页 |
5.1 Fe~(2+)/Fe~(3+)离子浓度对Xe-PEF降解CIP的影响 | 第75-80页 |
5.2 Fe~(2+)/Fe~(3+)离子在Xe-PEF体系中的相互转化 | 第80-82页 |
5.3 Xe-PEF降解CIP的中间产物生成情况 | 第82-89页 |
5.3.1 无机离子及有机酸生成 | 第82-84页 |
5.3.2 Xe-PEF降解CIP过程初级中间产物分析 | 第84-88页 |
5.3.3 Xe-PEF降解CIP的中间产物浓度变化分析 | 第88-89页 |
5.4 Xe-PEF体系中CIP的降解历程分析 | 第89-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