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3页 |
1.1.1 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和特点 | 第10页 |
1.1.2 现代高层建筑主要结构体系简介 | 第10-11页 |
1.1.3 小高层建筑的发展和结构类型简介 | 第11-12页 |
1.1.4 异形柱和短肢剪力墙结构简介 | 第12-13页 |
1.2 框支短肢剪力墙转换结构概述 | 第13-20页 |
1.2.1 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 第13-14页 |
1.2.2 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3 短肢剪力墙转换结构的设计方法 | 第18-20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的概述 | 第20-24页 |
1.4.1 结构工程研究方法简介 | 第20-22页 |
1.4.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简介 | 第22-24页 |
2 ABAQUS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理论 | 第24-34页 |
2.1 ABAQUS 混凝土塑型损伤模型 | 第24-29页 |
2.1.1 混凝土塑性损伤力学行为 | 第24-27页 |
2.1.2 混凝土塑性损伤屈服函数 | 第27-28页 |
2.1.3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的流动法则和粘塑性归一化 | 第28-29页 |
2.1.4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对于钢筋的处理 | 第29页 |
2.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29-30页 |
2.2.1 混凝土拉伸应力—应变关系 | 第29-30页 |
2.2.3 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 第30页 |
2.3 混凝土的损伤因子 | 第30-31页 |
2.3.1 能量等效原理 | 第30-31页 |
2.3.2 基于本文本构关系的单轴损伤演化方程 | 第31页 |
2.4 钢筋本构关系 | 第31-34页 |
3 斜柱式框支短肢剪力墙竖向承载力实验验证 | 第34-48页 |
3.1 竖向荷载作用下承载力实验研究 | 第34-36页 |
3.1.1 实验目的与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1.2 实验试件概况 | 第34-35页 |
3.1.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2 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36-41页 |
3.2.1 数值模拟的实验原型简介 | 第36页 |
3.2.2 混凝土力学性能 | 第36-37页 |
3.2.3 钢筋力学性能 | 第37-38页 |
3.2.4 有限元建模参数选择 | 第38-41页 |
3.3 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实验对比 | 第41-48页 |
3.3.1 宏观破坏模式对比 | 第41-46页 |
3.3.2 竖向承载力对比 | 第46-47页 |
3.3.3 竖向荷载作用实验验证结果 | 第47-48页 |
4 影响斜柱式框支短肢剪力墙竖向承载力的因素分析 | 第48-70页 |
4.1 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4.1.1 混凝土参数输入 | 第48-49页 |
4.1.2 钢筋参数输入 | 第49页 |
4.1.3 模型其他参数 | 第49页 |
4.2 不同转换梁刚度分析 | 第49-55页 |
4.2.1 各构件承载力变化规律 | 第50页 |
4.2.2 各构件宏观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4.2.3 剪力墙竖向应力 S22 变化规律 | 第51-54页 |
4.2.4 转换梁轴向应力 S11 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4.3 不同斜柱刚度分析 | 第55-59页 |
4.3.1 各构件承载力变化规律 | 第55页 |
4.3.2 各构件宏观变化规律 | 第55-57页 |
4.3.3 剪力墙竖向应力 S22 变化规律 | 第57-58页 |
4.3.4 转换梁轴向应力 S11 变化规律 | 第58-59页 |
4.4 不同斜柱角度分析 | 第59-64页 |
4.4.1 各构件承载力变化规律 | 第59-60页 |
4.4.2 各构件宏观变化规律 | 第60-62页 |
4.4.3 剪力墙竖向应力 S22 变化规律 | 第62-63页 |
4.4.4 转换梁应力 S11 变化规律 | 第63-64页 |
4.5 斜柱式框支短肢剪力墙桁架模型假定 | 第64-70页 |
4.5.1 简化桁架计算模型的提出 | 第64-65页 |
4.5.2 简化桁架计算模型应力不均匀系数 | 第65-70页 |
5 斜柱式框支短肢剪力墙低周反复实验验证 | 第70-92页 |
5.1 子结构低周反复实验研究 | 第70-74页 |
5.1.1 实验目的与实验思路 | 第70-71页 |
5.1.2 实验概况 | 第71-72页 |
5.1.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5.2 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74-78页 |
5.2.1 数值模拟的实验原型简介 | 第74-75页 |
5.2.2 混凝土力学性能 | 第75-76页 |
5.2.3 钢筋力学性能 | 第76页 |
5.2.4 有限元建模参数选择 | 第76-78页 |
5.3 数值模拟和实验过程对比 | 第78-92页 |
5.3.1 W11-2 数值模拟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78-85页 |
5.3.2 W11-3 数值模拟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85-91页 |
5.3.3 低周反复实验验证结果 | 第91-92页 |
6 斜柱式框支短肢剪力墙子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 第92-132页 |
6.1 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92-93页 |
6.1.1 混凝土和钢筋参数输入 | 第92页 |
6.1.2 模型其他参数 | 第92-93页 |
6.2 不同轴压比抗震性能对比 | 第93-102页 |
6.2.1 试件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第94-95页 |
6.2.2 试件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95-97页 |
6.2.3 位移延性对比分析 | 第97-98页 |
6.2.4 构件初始阶段刚度与刚度退化对比分析 | 第98-101页 |
6.2.5 构件宏观破坏机制分析 | 第101-102页 |
6.2.6 短肢剪力墙轴压比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102页 |
6.3 不同转换梁跨高比抗震性能对比 | 第102-110页 |
6.3.1 试件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第102-104页 |
6.3.2 试件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104-106页 |
6.3.3 试件位移延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6.3.4 构件初始阶段刚度与刚度退化对比分析 | 第107-110页 |
6.3.5 构件破坏特征及破坏机制分析 | 第110页 |
6.3.6 转换梁跨高比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110页 |
6.4 不同斜柱角度抗震性能对比 | 第110-120页 |
6.4.1 试件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第111-112页 |
6.4.2 试件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112-114页 |
6.4.3 试件位移延性分析 | 第114-115页 |
6.4.4 构件初始阶段刚度与刚度退化对比分析 | 第115-118页 |
6.4.5 构件破坏特征及破坏机制分析 | 第118-119页 |
6.4.6 斜柱角度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6.5 不同斜柱刚度抗震性能对比 | 第120-129页 |
6.5.1 试件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第121-122页 |
6.5.2 试件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122-124页 |
6.5.3 试件位移延性分析 | 第124-125页 |
6.5.4 构件初始阶段刚度与刚度退化对比分析 | 第125-128页 |
6.5.5 构件破坏特征及破坏机制分析 | 第128-129页 |
6.5.6 斜柱刚度比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129页 |
6.6 第一类与第二类斜柱式框支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对比 | 第129-13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7.1 斜柱式框支短肢剪力墙设计建议 | 第132-133页 |
7.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1页 |
附录 | 第141-147页 |
A.ABAQUS 输入混凝土压(拉)应力应变取点 | 第141-147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