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各种金属材料和构件的焊接论文--金属材料的焊接论文--钢论文

冲击载荷下高强钢对接接头的等承载设计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页
    1.2 高强钢及其焊接性第11-12页
    1.3 动态断裂力学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1 断裂静力学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断裂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3 应力状态对断裂的影响第16-17页
    1.4 等承载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1 等承载设计思想的提出第17页
        1.4.2 等承载研究现状第17-18页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2章 夏比冲击试验试件断裂机制分析第20-34页
    2.1 断裂机制正确描述的重要性第20页
    2.2 高强钢破坏判据选择第20-22页
    2.3 标准试件夏比冲击试验模拟及结果分析第22-28页
        2.3.1 模型建立第22-24页
        2.3.2 缺口前沿材料所受应力分析第24-26页
        2.3.3 缺口前沿材料所受应力状态分析第26-28页
    2.4 断裂机制分析第28-33页
        2.4.1 断裂机制对应力状态与缺口区域对应的解释第32页
        2.4.2 断裂机制对不同材料剪切唇厚度不同的解释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抗冲击能力与几何尺寸关系第34-53页
    3.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备第34-36页
        3.1.1 试验用材料第34页
        3.1.2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案第34-36页
    3.2 厚度变化组冲击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6-43页
        3.2.1 冲击功、冲击韧度随厚度变化曲线及拟合分析第36-38页
        3.2.2 变化组冲击断口宏观形貌对比分析第38-41页
        3.2.3 冲击断口扫描电镜对比分析第41-43页
    3.3 宽度变化组冲击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3-48页
        3.3.1 冲击功、冲击韧度随宽度变化曲线及分析第43-45页
        3.3.2 冲击断口宏观形貌对比分析第45-47页
        3.3.3 冲击断口扫描电镜对比分析第47-48页
    3.4 冲击韧度随尺寸变化可能性分析第48-51页
        3.4.1 高度变化组及宽度变化组试验对比分析第48-50页
        3.4.2 冲击韧度随尺寸变化可能性分析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4章 构件抗冲击能力随几何尺寸变化原因分析第53-70页
    4.1 有限元模拟变尺寸试件应力状态对其抗冲击能力影响第53-61页
        4.1.1 厚度变化组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3-54页
        4.1.2 厚度变化组试件缺口中心点应力应变第54-57页
        4.1.3 厚度变化组试件缺口前沿应力应变分布及对比第57-58页
        4.1.4 宽度变化组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8-59页
        4.1.5 宽度变化组试件缺口中心点应力应变第59-61页
        4.1.6 宽度变化组试件缺口前沿应力应变分布及对比第61页
    4.2 构件抗弯能力对其抗冲击能力的影响分析第61-69页
        4.2.1 构件几何尺寸对抗弯能力影响第61-63页
        4.2.2 冲击试件抗弯能力与其冲击韧度关系拟合第63-66页
        4.2.3 冲击韧度与抗弯能力关系的推广第66-69页
    4.3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冲击载荷下对接等承载接头设计第70-77页
    5.1 基于冲击功的等承载设计思想及实现条件第70-71页
    5.2 基于冲击功的等承载接头设计方法第71-72页
    5.3 冲击载荷下等承载对接接头设计准则第72-75页
        5.3.1 基于冲击功的等承载对接接头厚度设计第72-74页
        5.3.2 冲击载荷下等承载接头过渡处优化第74-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结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板翅式不锈钢油冷器真空钎焊新型工艺技术试验研究
下一篇:双金属管复合旋压的界面热阻效应及成形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