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22页 |
1.2.1 微尺度燃烧器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2 微通道内甲烷催化燃烧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3 微通道内甲烷催化着火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2.4 国内外关于甲烷/湿空气微尺度催化着火研究不足 | 第20-21页 |
1.2.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甲烷/湿空气催化燃烧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2-30页 |
2.1 物理模型 | 第22页 |
2.2 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2.3 反应机理及计算方法 | 第23-27页 |
2.3.1 反应机理 | 第23-26页 |
2.3.2 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2.4 模型正确性验证 | 第27-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3 甲烷/湿空气催化着火特性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30-40页 |
3.1 实验系统及装置 | 第30-33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测试 | 第33-37页 |
3.2.1 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 | 第34-35页 |
3.2.2 整体式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35-37页 |
3.3 实验流程 | 第37-38页 |
3.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8页 |
3.5 小结 | 第38-40页 |
4 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催化着火过程数值研究 | 第40-70页 |
4.1 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催化着火温度特性研究 | 第40-48页 |
4.1.1 当量比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2 进口流速的影响 | 第42-44页 |
4.1.3 壁面催化剂负载密度的影响 | 第44页 |
4.1.4 进气压力的影响 | 第44-46页 |
4.1.5 水蒸气浓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6 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 微细通道内甲烷极限着火及燃烧稳定性研究 | 第48-53页 |
4.2.1 壁面导热系数的影响 | 第48-51页 |
4.2.2 进口流速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3 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 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催化着火暂态特性研究 | 第53-60页 |
4.3.1 当量比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2 进口流速的影响 | 第57页 |
4.3.3 进气压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4 水蒸气浓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4.4 恒定壁面温度下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催化燃烧特性研究 | 第60-68页 |
4.4.1 催化壁面温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2 当量比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3 进口流速的影响 | 第62-65页 |
4.4.4 进气压力的影响 | 第65-67页 |
4.4.5 水蒸气浓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4.5 小结 | 第68-70页 |
5 实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70-80页 |
5.1 微细通道内甲烷催化着火特性研究 | 第70-75页 |
5.1.1 当量比的影响 | 第70-72页 |
5.1.2 进口流速的影响 | 第72-74页 |
5.1.3 流道尺寸的影响 | 第74-75页 |
5.2 添加水蒸气对微细通道内甲烷催化着火特性的影响 | 第75-78页 |
5.2.1 添加水蒸气对特征温度的影响 | 第75-77页 |
5.2.2 添加水蒸气对 Pt 催化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 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80-82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附录 | 第9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0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