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1页 |
1.1 姜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第13-16页 |
1.1.1 化学成分 | 第13-14页 |
1.1.2 药理作用 | 第14-16页 |
1.2 姜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3.1 外植体类型 | 第17页 |
1.3.2 诱导子 | 第17-18页 |
1.3.3 前体物质 | 第18-1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姜黄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1-2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材料的处理及消毒 | 第21页 |
2.1.3 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2.1.4 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1.5 数据统计 | 第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2.2.1 6-BA、KT 和 NAA 对姜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2 TDZ 对姜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3 蔗糖浓度对姜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24页 |
2.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姜黄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5-3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25-27页 |
3.1.3 测定方法 | 第2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3.2.1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2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3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4 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3.3 小结 | 第30-33页 |
第4章 光质对姜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33-4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4.1.3 测定方法 | 第34-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4.2.1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2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3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4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 C4H 和 4CL 活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4.2.5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6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诱导子对姜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45-5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5.1.3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5.2.1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5.2.2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5.2.3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4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 C4H 和 4CL 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5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6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前体物质对姜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53-6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53页 |
6.1.3 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5页 |
6.2.1 前体物质对姜黄组培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6.2.2 前体物质对姜黄组培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6.2.3 前体物质对姜黄组培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6.2.4 前体物质对姜黄组培苗 C4H 和 4CL 活性的影响 | 第59-62页 |
6.2.5 前体物质对姜黄组培苗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6.2.6 前体物质对姜黄组培苗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第63-65页 |
6.3 小结 | 第65-67页 |
第7章 NaCl 胁迫对姜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67-75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7.1.1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7.1.2 试验设计 | 第67页 |
7.1.3 测定方法 | 第67-68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7.2.1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68页 |
7.2.2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7.2.3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7.2.4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 PAL、C4H 和 4CL 活性的影响 | 第70-72页 |
7.2.5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 第72页 |
7.2.6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7.3 小结 | 第73-75页 |
第8章 姜黄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75-81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8.1.1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8.1.2 试验设计 | 第75-76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8.2.1 不同激素组合对悬浮培养姜黄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76-77页 |
8.2.2 不同碳源对悬浮培养姜黄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77-78页 |
8.2.3 不同碳源对悬浮培养姜黄细胞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 第78-80页 |
8.2.4 姜黄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 | 第80页 |
8.3 小结 | 第80-81页 |
第9章 讨论 | 第81-87页 |
9.1 姜黄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81页 |
9.2 姜黄愈伤组织诱导 | 第81-82页 |
9.3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生长和姜黄素合成的影响 | 第82-83页 |
9.4 诱导子对姜黄组培苗生长和姜黄素合成的影响 | 第83页 |
9.5 前体物质对姜黄生长和姜黄素合成的影响 | 第83-84页 |
9.6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84-85页 |
9.7 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