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实践背景 | 第10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简介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简介 | 第13-15页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框架 | 第15-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第15页 |
2.1.2 生态环境影响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产权理论 | 第16-17页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第18-19页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第19-22页 |
3 铜鼓县森林资源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概述 | 第22-31页 |
3.1 铜鼓县森林资源概况 | 第22-29页 |
3.1.1 铜鼓县森林资源现状及基本特征 | 第22-26页 |
3.1.2 改革前后铜鼓县森林资源变化特征 | 第26-29页 |
3.2 铜鼓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概况 | 第29-31页 |
3.2.1 主体改革阶段 | 第29页 |
3.2.2 配套改革阶段 | 第29-31页 |
4 基于区域资源变化视角的制度改革生态影响分析 | 第31-41页 |
4.1 引言 | 第31页 |
4.2 理论分析框架 | 第31-32页 |
4.3 分析模型构建 | 第32-35页 |
4.3.1 模型设定 | 第32-34页 |
4.3.2 模型预测 | 第34-35页 |
4.4 描述统计分析 | 第35-37页 |
4.4.1 样本村纯林面积变化特征 | 第35-36页 |
4.4.2 样本村林地承包特征 | 第36-37页 |
4.4.3 控制变量特征 | 第37页 |
4.5 计量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4.6 讨论与对策建议 | 第38-41页 |
4.6.1 讨论 | 第38-40页 |
4.6.2 对策建议 | 第40-41页 |
5 基于农户资源经营行为视角的制度改革生态影响分析 | 第41-52页 |
5.1 引言 | 第41页 |
5.2 理论分析框架 | 第41-42页 |
5.3 分析模型构建 | 第42-45页 |
5.3.1 模型选择 | 第42-43页 |
5.3.2 模型预测 | 第43-45页 |
5.4 描述统计分析 | 第45-47页 |
5.4.1 农户改造资源结构的行为特征 | 第45-46页 |
5.4.2 农户改造资源结构的影响因素特征 | 第46-47页 |
5.5 计量分析结果 | 第47-49页 |
5.6 讨论与对策建议 | 第49-52页 |
5.6.1 讨论 | 第49-51页 |
5.6.2 对策建议 | 第51-52页 |
6 基于农户主观评价视角的制度改革生态影响分析 | 第52-63页 |
6.1 引言 | 第52页 |
6.2 理论分析框架 | 第52-53页 |
6.3 分析模型构建 | 第53-56页 |
6.3.1 模型选择 | 第53-54页 |
6.3.2 模型预测 | 第54-56页 |
6.4 描述统计分析 | 第56-58页 |
6.4.1 农户评价描述统计分析 | 第56-57页 |
6.4.2 农户评价的影响因素描述统计分析 | 第57-58页 |
6.5 计量分析结果 | 第58-60页 |
6.6 讨论与对策建议 | 第60-63页 |
6.6.1 讨论 | 第60-61页 |
6.6.2 对策建议 | 第61-63页 |
7 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63-67页 |
7.1 结论 | 第63-65页 |
7.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生态环境的内在逻辑关联 | 第63页 |
7.1.2 铜鼓县森林资源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第63-64页 |
7.1.3 基于区域资源结构变化视角的改革的生态环境影响发现 | 第64页 |
7.1.4 改革背景下农户营林行为视角的改革生态环境影响发现 | 第64页 |
7.1.5 农户主观评价视角的改革生态环境影响发现 | 第64-65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65-66页 |
7.2.1 建立包括生态效益在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考核体系 | 第65页 |
7.2.2 重视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倡导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理念 | 第65页 |
7.2.3 建立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 第65页 |
7.2.4 建立营林主体信息管理系统 | 第65-66页 |
7.2.5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 第66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一 | 第70-72页 |
附录二 | 第72-73页 |
附录三 | 第73-74页 |
个人简介 | 第74-75页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