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引言 | 第10页 |
·草莓灰霉病及其防治措施 | 第10-13页 |
·草莓灰霉病害 | 第11-12页 |
·化学防治及其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生物防治草莓灰霉病的现状 | 第13页 |
·灰霉病拮抗细菌防治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拮抗细菌的种类 | 第14-15页 |
·拮抗细菌的生防机理研究 | 第15-18页 |
·本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草莓灰霉病生防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19-34页 |
引言 | 第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实验样品 | 第19-20页 |
·培养基 | 第20-21页 |
·靶标病原菌 | 第21页 |
·引物 | 第21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1页 |
·草莓内生细菌的分离和拮抗菌的筛选 | 第21-22页 |
·草莓根际土壤中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 第22-23页 |
·其它植株中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 第23页 |
·生防菌株的抑菌谱测定 | 第23页 |
·生防菌株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 | 第23-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草莓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 第25-27页 |
·草莓根际土壤中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 第27页 |
·其它植株中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 第27-29页 |
·生防菌株的抑菌谱测定 | 第29-30页 |
·生防菌株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 | 第30-32页 |
·本章 小结 | 第32-34页 |
·内生细菌的筛选 | 第32-33页 |
·生防细菌的鉴定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生防细菌SL_6抑菌物质的初探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4-46页 |
引言 | 第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供试菌株及靶标病原菌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5页 |
·生防菌株SL_6培养滤液对草莓灰霉病拮抗作用测定 | 第35-36页 |
·生防机制的研究 | 第36页 |
·生防细菌SL_6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6-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生防菌株SL_6培养滤液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生防菌株SL_6培养滤液对菌丝形态破坏作用的电镜观察 | 第38-39页 |
·培养滤液中蛋白成分的抑菌作用 | 第39页 |
·培养滤液中脂溶性成分的抑菌作用 | 第39-40页 |
·不同培养基对 SL菌株产生的拮抗活性影响 | 第40页 |
·发酵液单因素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40-44页 |
·发酵液最佳优化条件 | 第44-45页 |
·本章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生防细菌 SL_6抗菌蛋白的纯化及田间试验 | 第46-64页 |
引言 | 第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54页 |
·供试菌株及靶标病原菌 | 第46页 |
·培养基 | 第46-47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7页 |
·抗菌粗蛋白的特性分析 | 第47-48页 |
·抗菌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 第48-53页 |
·田间试验 | 第53-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3页 |
·不同浓度硫酸铵的盐析效果 | 第54-55页 |
·抗菌粗蛋白的特性 | 第55-57页 |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 离子交换层析 | 第57-58页 |
·活性蛋白初探 | 第58-59页 |
·SDS-PAGE 电泳 | 第59-60页 |
·质谱分析 | 第60-61页 |
·发酵液对于草莓灰霉病田间防效的测定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实验结论 | 第64-65页 |
·实验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