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关系、社会约制论文

传统与嬗变:荆村社会关系网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导论第7-17页
    1.1 研究缘起第7-8页
    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1 理论价值第8页
        1.2.2 现实意义第8-9页
    1.3 文献回顾第9-11页
        1.3.1 国外学者对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的研究第9页
        1.3.2 本土化的乡村社会关系研究第9-11页
    1.4 核心概念阐释:社会关系第11页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1-13页
        1.5.1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5.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6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13-17页
        1.6.1 荆村素描第13-15页
        1.6.2 调查样本概况第15-17页
第2章 荆村社会关系网概况第17-30页
    2.1 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重合第17-20页
        2.1.1 荆村亲缘关系:小亲族是如何可能的第17-18页
        2.1.2 荆村地缘关系:地缘圈是如何可能的第18-20页
        2.1.3 荆村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何以重合第20页
    2.2 礼单中的荆村人情、面子和关系第20-25页
    2.3 从荆村纠纷看荆村的社会关系网第25-28页
        2.3.1 小亲族内的纠纷第25-26页
        2.3.2 小亲族间的纠纷第26-28页
    总结:基于“人情”和“互惠”交往原则第28-30页
第3章 荆村社会关系网的变迁第30-38页
    3.1 亲缘关系的变迁第30-32页
        3.1.1 兄弟关系的平淡化第30-31页
        3.1.2 血缘关系的弱化和姻亲关系的强化第31-32页
    3.2 地缘关系的变迁第32-34页
        3.2.1 社会关系网规模的扩大第32-33页
        3.2.2 社会交往深度的紧缩第33-34页
    3.3 业缘关系的变迁第34-35页
    3.4 人情消费的“关系化”第35-38页
        3.4.1 是否随礼?随多少?第35-36页
        3.4.2 “拉关系”、“攀关系”式的人情消费第36-38页
第4章 荆村社会关系网嬗变的原因及影响分析第38-43页
    4.1 荆村社会关系网嬗变的原因分析第38-39页
        4.1.1 宏观层次:国家政策对荆村的渗透第38-39页
        4.1.2 微观层次:农村传统“人情观”与现代“利益观”的博弈第39页
    4.2 荆村社会关系网嬗变的影响第39-43页
        4.2.1 乡村“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的过渡第40-41页
        4.2.2 村民的行动逻辑:从“差序格局”到“混合理性”第41-43页
第5章 乡村社会关系网视角下的村庄秩序第43-47页
    5.1 村庄内生的乡村社会关系网第43-44页
    5.2 乡村社会关系网:乡村社会秩序的调节器第44-47页
第6章 结论第47-49页
    6.1 结论与思考第47-48页
    6.2 局限性与不足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附录 调查问卷第52-5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反残疾人歧视策略研究
下一篇:社会流动与“知识型”劳动力的城市社会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