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研究 | 第11-19页 |
1.1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1.1.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第11页 |
1.1.2 资产证券化的种类 | 第11页 |
1.1.3 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 第11-13页 |
1.1.4 资产证券化与其他融资手段比较 | 第13页 |
1.2 资产证券化的一般要素 | 第13-16页 |
1.2.1 资产证券化发行中的几项要点 | 第13页 |
1.2.2 可供证券化的资产 | 第13-14页 |
1.2.3 债务人 | 第14页 |
1.2.4 发起人 | 第14页 |
1.2.5 特殊目的公司 | 第14-15页 |
1.2.6 受托人 | 第15页 |
1.2.7 服务商 | 第15-16页 |
1.2.8 信用增级机构 | 第16页 |
1.2.9 支付代理机构 | 第16页 |
1.2.10 投资者 | 第16页 |
1.2.11 中介机构 | 第16页 |
1.3 运行模式、交易结构及交易流程 | 第16-19页 |
1.3.1 资产证券化运营模式 | 第16-17页 |
1.3.2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 | 第17-19页 |
第2章 国际上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与发展情况 | 第19-22页 |
2.1 资产证券化的起源 | 第19页 |
2.2 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2.2.1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至 60 年代末期 | 第19-20页 |
2.2.2 70 年代初期至 80 年代中期 | 第20页 |
2.2.3 80 年代中期至今 | 第20-21页 |
2.3 美国次贷危机及对资产证券化的影响 | 第21页 |
2.4 国际资产证券化发展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启示 | 第21-22页 |
第3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发展历程、不同模式比较和发展趋势 | 第22-27页 |
3.1 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3.1.1 第一次试点 | 第22页 |
3.1.2 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3.2 已出台的资产证券化法律规章 | 第23-24页 |
3.3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模式及比较 | 第24页 |
3.4 未来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思路 | 第24-25页 |
3.5 政府对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不同作用 | 第25-26页 |
3.5.1 信贷资产证券化 | 第25-26页 |
3.5.2 企业资产证券化 | 第26页 |
3.6 债务人通知、告知的规定 | 第26-27页 |
3.6.1 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规定 | 第26页 |
3.6.2 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关规定 | 第26-27页 |
第4章 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模式研究 | 第27-35页 |
4.1 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特点及运作模式相关的法律规章条款 | 第27-28页 |
4.1.1 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特点 | 第27-28页 |
4.1.2 相关的法律规章条款 | 第28页 |
4.2 消费金融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4.2.1 增进整体收益水平 | 第28页 |
4.2.2 加强流动性管理 | 第28页 |
4.2.3 改善资产负债管理 | 第28-29页 |
4.2.4 提高资本充足率 | 第29页 |
4.2.5 扩大公司影响力 | 第29页 |
4.3 资产池建立的标准和要求 | 第29-30页 |
4.4 盈利及盈利分析模式 | 第30-31页 |
4.4.1 持有次级资产的收益 | 第30页 |
4.4.2 服务性收益 | 第30页 |
4.4.3 再投资收益 | 第30-31页 |
4.5 会计处理 | 第31页 |
4.6 资产池的后续管理 | 第31-32页 |
4.7 风险隔离措施 | 第32页 |
4.8 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 | 第32-33页 |
4.9 证券发行和市场交易 | 第33-34页 |
4.9.1 出售资产 | 第33页 |
4.9.2 实施证券化 | 第33页 |
4.9.3 证券发行和市场交易 | 第33-34页 |
4.10 产品的定价策略 | 第34-35页 |
结束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