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4-16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1.3 研究重点与目标 | 第16-18页 |
1.3.1 研究重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旅游消费 | 第21页 |
2.1.2 大都市边缘乡村 | 第21-22页 |
2.1.3 异化发展 | 第22-23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23-25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25页 |
2.3 国内外相关实践及经验总结 | 第25-28页 |
2.4 相关理论支撑 | 第28-30页 |
2.4.1 乡村复兴 | 第28-29页 |
2.4.2 符号学理论 | 第29-30页 |
2.4.3 共生理论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旅游消费驱动的大都市边缘乡村发展状况及发展动力研究. | 第31-56页 |
3.1 苏南大都市边缘乡村发展历程的回溯 | 第31-35页 |
3.1.1 工业导向下苏南乡村整体自主探索式发展 | 第31-32页 |
3.1.2 外资驱动下大都市边缘乡村被兼并与收缩 | 第32-33页 |
3.1.3 多政策导向下大都市边缘乡村多途径发展 | 第33-35页 |
3.1.4 总结 | 第35页 |
3.2 旅游消费驱动的苏南大都市边缘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 第35-47页 |
3.2.1 苏南大都市边缘乡村旅游的发展条件 | 第35-39页 |
3.2.2 苏南大都市边缘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 | 第39-42页 |
3.2.3 苏南大都市边缘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 第42-47页 |
3.3 苏南大都市边缘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分析 | 第47-55页 |
3.3.1 外部推动力 | 第47-54页 |
3.3.2 内生驱动力 | 第54-55页 |
3.3.3 两种动力的发展关系 | 第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旅游消费驱动下苏南大都市边缘乡村异化发展解析 | 第56-71页 |
4.1 大都市边缘乡村异化发展现象解析 | 第56-63页 |
4.1.1 乡村生产功能异化与乡村空间商品化 | 第56-57页 |
4.1.2 乡村社会生活异变与乡村空间主体错位化 | 第57-60页 |
4.1.3 乡土风貌去地域化及乡村空间品质等级化 | 第60-62页 |
4.1.4 村民权益被侵蚀和空间利益分配不合理化 | 第62-63页 |
4.2 异化发展蕴藏的危机 | 第63-67页 |
4.2.1 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 第63-65页 |
4.2.2 乡村的主体性危机 | 第65-66页 |
4.2.3 乡村的社会性危机 | 第66-67页 |
4.3 苏南大都市边缘乡村异化发展的原因剖析 | 第67-69页 |
4.3.1 市场本位主导下对乡村资源开发拟城化 | 第67-68页 |
4.3.2 旅游市场比选下乡村发展动力不平衡化 | 第68页 |
4.3.3 消费文化逻辑下乡村内部社会溃败异化 | 第68-69页 |
4.3.4 经济利益导向内外主体权责边界模糊化 | 第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大都市边缘乡村异化发展的应对策略研究 | 第71-92页 |
5.1 对乡村旅游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和把握 | 第71-72页 |
5.1.1 从城乡分离到城乡共融,以旅游促城乡关系融合 | 第71页 |
5.1.2 从市场本位到乡村本位,正确引导乡村旅游发展 | 第71-72页 |
5.2 应对乡村异化发展的切入点 | 第72-73页 |
5.2.1 借力区域旅游,共谋城乡协同发展 | 第72页 |
5.2.2 立足地域特色,整合乡村特色资源 | 第72-73页 |
5.2.3 强化内生动力,平衡乡村发展动力 | 第73页 |
5.3 破解乡村异化发展的应对之策 | 第73-91页 |
5.3.1 区域协同共生:借力区域旅游并创新规划编制 | 第73-79页 |
5.3.2 调控旅游市场:底线发展约束与农旅融合发展 | 第79-83页 |
5.3.3 重塑乡村社会:乡村制度改革与发展动力平衡 | 第83-86页 |
5.3.4 合理开发资源:旅游资源共维与田园空间再生 | 第86-90页 |
5.3.5 明晰权益分配:构建共生契约与权责边界明晰 | 第90-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2-94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92-93页 |
6.1.1 大都市边缘乡村旅游发展受多方力量作用,实现多途径发展 | 第92页 |
6.1.2 旅游消费驱动导致乡村在生产、社会生活、乡土风貌、空间、村民利益多方面呈现异化发展态势 | 第92页 |
6.1.3 破解乡村异化发展需要内外主体协作、度开发乡村资源并构建共建共享的乡村发展机制 | 第92-93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93页 |
6.2.1 破解对策基于既有研究,研究深度不足 | 第93页 |
6.2.2 定量化及实证研究不足 | 第93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图表目录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录 | 第101-106页 |
作者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