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农民工 | 第11-12页 |
·农民工返乡 | 第12页 |
·农民工返乡创业 | 第12-13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金融危机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理论分析 | 第19-2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 | 第19-21页 |
·刘易斯理论 | 第19-20页 |
·托达罗模型 | 第20-21页 |
·农民工创业的理论分析 | 第21-28页 |
·创业理论 | 第21-24页 |
·农民工创业理论的构建与分析 | 第24-28页 |
第3章 金融危机下农民工返乡动因分析 | 第28-37页 |
·当前金融危机的特征及其对农民工的就业影响分析 | 第28-29页 |
·当前金融危机的特征 | 第28页 |
·当前金融危机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水平分析 | 第28-29页 |
·农民工主动返乡 | 第29-32页 |
·自身原因:具备回乡创业的能力及对危机下打工前景的消极预期 | 第29-30页 |
·外部原因:故乡经济腾飞对打工者的吸引 | 第30-31页 |
·主动返乡的效应分析 | 第31-32页 |
·农民工被动返乡 | 第32-37页 |
·微观原因:个人收入的降低和家庭生活及经济困难 | 第32-33页 |
·宏观原因:用工单位经营困难和社会政策及结构的调整 | 第33-35页 |
·被动返乡的效用分析 | 第35-37页 |
第4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及运行模式分析 | 第37-40页 |
·金融危机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及特征 | 第37-38页 |
·现状 | 第37页 |
·特征 | 第37-38页 |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运行模式 | 第38-40页 |
·村企运作融合型 | 第38页 |
·龙头企业带动型 | 第38-39页 |
·企业能人支持型 | 第39页 |
·合作组织带动型 | 第39页 |
·企业对农村补偿型 | 第39-40页 |
第5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51页 |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力的“非均衡博弈”分析 | 第40-43页 |
·“非均衡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40-41页 |
·模型的分析 | 第41-42页 |
·博弈的结果解析和结论 | 第42-43页 |
·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力分析 | 第43-48页 |
·农民工创业能力分析方法的构建及描述 | 第43-48页 |
·我国农民工创业能力总体判断 | 第48页 |
·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因素分析 | 第48-51页 |
·影响农民工创业的外部环境因素 | 第49-50页 |
·影响农民工创业的自身素质因素 | 第50-51页 |
第6章 提高农民工创业水平的主要政策建议 | 第51-56页 |
·确立以创业促就业导向,完善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 | 第51-52页 |
·明确农民工创业的近期及远期目标,引导农民工科学创业 | 第52-53页 |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民工创业的融资体系 | 第53-54页 |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