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江西诗派隐逸诗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5页
    第一节 江西诗派隐逸诗界定第9-11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11-15页
第一章 江西诗派隐逸诗的普遍性与创作原因探究第15-53页
    第一节 江西诗派隐逸诗创作的普遍性第15页
    第二节 江西诗派隐逸诗的创作原因第15-53页
        一、政治是隐逸繁荣的推手第16-29页
        二、宗教是隐逸思想的温床第29-36页
        三、诗人隐逸情结的驱动第36-43页
        四、个人归隐情怀的动力第43-53页
第二章 江西诗派隐逸诗的思想内容第53-79页
    第一节 隐逸在群体中的共鸣第53-59页
        一、仰慕先贤,追和隐逸情怀第53-56页
        二、交游隐士,借此表达隐意第56-59页
    第二节 隐逸在群体中的流动第59-70页
        一、唱和寄寓,互赞高节雅志第60-63页
        二、直抒胸臆,志在意寄云端第63-67页
        三、志同道合,相约有朝同隐第67-70页
    第三节 仕与隐——共同的纠结与折衷第70-79页
        一、仕隐挣扎,进退左右两难第71-74页
        二、殊途同归,多元隐逸归宿第74-79页
第三章 江西诗派隐逸诗的艺术殿堂第79-93页
    第一节 典故的惯用第79-84页
    第二节 哲理的渗透第84-88页
    第三节 语言的冲淡第88-93页
第四章 江西诗派隐逸诗对前人的接受第93-105页
    第一节 对陶渊明隐逸人格、形象和思想的接受第94-100页
        一、对陶渊明隐逸人格的接受第94-96页
        二、对陶渊明隐逸形象的接受第96-97页
        三、对陶渊明隐逸思想的接受第97-100页
    第二节 学陶和学黄影响下的创作实践第100-105页
        一、对“点铁成金”的接受第100-102页
        二、对“夺胎换骨”的接受第102-105页
结语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3页
致谢第113-11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宛如约》研究
下一篇:论刘震云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