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8页 |
2 交流牵引网对电力贯通线电磁影响机理与分类 | 第18-28页 |
2.1 电气化铁路牵引网及供电方式 | 第18-21页 |
2.2 10kV电力贯通线 | 第21页 |
2.3 电气化铁路与电力贯通线的接近方式 | 第21-23页 |
2.4 电磁影响机理 | 第23-26页 |
2.4.1 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 | 第23-25页 |
2.4.2 穿越电流影响 | 第25-26页 |
2.5 危险电压和危险电流的标准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电磁影响的相关计算 | 第28-52页 |
3.1 牵引网阻抗计算 | 第28-33页 |
3.1.1 直供方式下牵引网阻抗的计算 | 第28-32页 |
3.1.2 带回流线的直供方式下牵引网阻抗的计算 | 第32-33页 |
3.2 10kV电力贯通线的阻抗计算 | 第33-34页 |
3.3 带回流线的直供方式下电流分布 | 第34-38页 |
3.4 静电感应的计算 | 第38-40页 |
3.5 电磁感应电压的计算 | 第40-44页 |
3.6 穿越电流的计算 | 第44-50页 |
3.6.1 大地电场基本理论 | 第45页 |
3.6.2 电气化铁路地中电流在周围大地中形成的电位 | 第45-48页 |
3.6.3 地电位的定量计算 | 第48-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感应电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的比较分析 | 第52-68页 |
4.1 电力贯通线上感应电的测试与分析 | 第52-57页 |
4.1.1 昆明8.11岔江高空坠落事件概况 | 第52-53页 |
4.1.2 测试 | 第53-55页 |
4.1.3 实测数据及其分析 | 第55-57页 |
4.2 对8.11事件的理论计算 | 第57-61页 |
4.2.1 交流牵引网 | 第57-58页 |
4.2.2 8.11事件理论计算与分析 | 第58-61页 |
4.3 电力贯通线检修中对感应电的防护 | 第61-65页 |
4.3.1 接地封线的安全间距 | 第61-63页 |
4.3.2 对贯通线出现断点产生威胁的防范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5 电磁感应计算软件的开发 | 第68-74页 |
5.1 软件介绍 | 第68页 |
5.2 软件计算原理 | 第68-70页 |
5.3 软件主界面及操作 | 第70-72页 |
5.4 软件计算结果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8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