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滑坡体特长抗滑桩加固机理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前言 | 第9-11页 |
1.2 抗滑桩的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加固机理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加固机理模拟研究 | 第13-14页 |
1.3 抗滑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大坪滑坡测斜孔的监测及数据分析 | 第16-29页 |
2.1 大坪滑坡工程概况 | 第16-18页 |
2.1.1 滑体及滑动带特征 | 第16-17页 |
2.1.2 滑坡的形成原因 | 第17-18页 |
2.2 测斜孔的选取及布置 | 第18-19页 |
2.3 CX3 智能测斜仪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2.3.1 测头 | 第19-20页 |
2.3.2 测读仪 | 第20-21页 |
2.4 测斜孔数据分析 | 第21-27页 |
2.4.1 CX1 | 第21-23页 |
2.4.2 CX3 | 第23-25页 |
2.4.3 CX6 | 第25页 |
2.4.4 CX2 | 第25-27页 |
2.5 测斜孔监测结论 | 第27-29页 |
3 特长抗滑桩应力监测与数据分析 | 第29-48页 |
3.1 监测桩在大坪滑坡的位置 | 第29页 |
3.2 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布置 | 第29-31页 |
3.2.1 混凝土应变计 | 第29-30页 |
3.2.2 钢筋应变计 | 第30页 |
3.2.3 土压力应变计 | 第30-31页 |
3.3 抗滑桩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31-45页 |
3.3.1 C12 号抗滑桩 | 第31-34页 |
3.3.2 C6 号抗滑桩 | 第34-38页 |
3.3.3 G5 号抗滑桩 | 第38-45页 |
3.4 桩身应力监测稳定值 | 第45-46页 |
3.5 监测结论 | 第46-48页 |
4 抗滑桩加固深层滑坡体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48-55页 |
4.1 有限元模型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4.2 二维模拟分析 | 第49-52页 |
4.2.1 模型简介 | 第49-50页 |
4.2.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4.3 三维模拟分析 | 第52-54页 |
4.3.1 模型简介 | 第52-53页 |
4.3.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4.4 结论 | 第54-55页 |
5 特长抗滑桩施工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55-67页 |
5.1 模拟简介 | 第55-56页 |
5.1.1 模拟桩的位置 | 第55页 |
5.1.2 模型简介与建立 | 第55-56页 |
5.1.3 参数选取 | 第56页 |
5.2 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56-64页 |
5.2.1 护壁变形分析 | 第56-61页 |
5.2.2 围岩应力分析 | 第61-64页 |
5.3 各截面处围岩位移与应力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5.3.1 围岩模拟位移与监测位移 | 第64-65页 |
5.3.2 围岩模拟应力与监测应力 | 第65页 |
5.4 结论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