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保密与通信安全论文--密码的加密与解密论文

基于属性加密的密钥隔离机制及其盲签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第17页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17-19页
第2章 基础知识第19-25页
    2.1 信息安全的目标第19-20页
    2.2 Shamir 门限方案第20页
    2.3 Hash 函数第20-21页
    2.4 群、环和域概念第21-22页
    2.5 双线性映射及困难问题假设第22-23页
        2.5.1 双线性映射第22页
        2.5.2 困难问题假设第22-23页
    2.6 本文应用到的主要算法第23-24页
        2.6.1 匿名的基于属性签密基本语法第23页
        2.6.2 基于属性签名和环签名基本语法第23-24页
    2.7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双向匿名的基于属性密钥隔离签密第25-37页
    3.1 简介第25页
    3.2 双向匿名的基于属性密钥隔离签密的语法定义第25-26页
    3.3 安全模型第26-28页
        3.3.1 机密性定义第26-27页
        3.3.2 不可伪造性定义第27页
        3.3.3 签密者匿名性定义第27页
        3.3.4 解密者匿名性定义第27-28页
    3.4 双向匿名的基于属性的密钥隔离签密方案设计第28-30页
        3.4.1 方案设计第28-29页
        3.4.2 正确性分析第29-30页
    3.5 安全性证明第30-36页
        3.5.1 机密性证明第30-32页
        3.5.2 不可伪造性证明第32-34页
        3.5.3 签密者匿名性证明第34-35页
        3.5.4 解密者匿名性证明第35-36页
    3.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基于属性并行密钥隔离环签名第37-47页
    4.1 简介第37页
    4.2 基于属性并行密钥隔离环签名方案的语法定义第37-38页
    4.3 安全模型第38-39页
        4.3.1 不可伪造性定义第38页
        4.3.2 匿名性定义第38-39页
    4.4 基于属性的并行密钥隔离环签名方案设计第39-41页
        4.4.1 方案设计第39-40页
        4.4.2 正确性分析第40-41页
    4.5 安全性证明第41-45页
        4.5.1 不可伪造性证明第41-43页
        4.5.2 匿名性证明第43-45页
    4.6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5章 基于属性盲签名第47-55页
    5.1 简介第47页
    5.2 基于属性的盲签名语法定义第47页
    5.3 安全模型第47-48页
        5.3.1 不可伪造性定义第47-48页
    5.4 基于属性的盲签名方案设计第48-49页
    5.5 安全性分析第49-52页
        5.5.1 正确性分析第49-50页
        5.5.2 不可伪造性证明第50-52页
    5.6 标准模型下的基于属性盲签名方案设计第52-53页
    5.7 标准模型下的基于属性部分盲签名方案设计第53-54页
    5.8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结论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1-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无线Mesh网络的视频QoS保障机制研究
下一篇:能量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