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菌类论文--真菌门论文

大理州自然保护区(鸡足山、宝台山)水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水生真菌的定义及分类第12页
    1.2 水生真菌的生长环境第12-13页
    1.3 水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概况第13页
    1.4 水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第13-16页
        1.4.1 海拔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4页
        1.4.2 基质对水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4页
        1.4.3 植被对水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4页
        1.4.4 温度对水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4-15页
        1.4.5 水体理化因子对水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5页
        1.4.6 地理距离对水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5-16页
    1.5 水生真菌的系统学研究第16页
    1.6 水生真菌的研究意义第16-17页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7-19页
第二章 鸡足山、宝台山水生子真菌多样性及影响因子研究第19-47页
    2.1 前言第19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19-25页
        2.2.1 样点设置第19页
        2.2.2 样品的准备及放置第19-20页
        2.2.3 样品采集第20页
        2.2.4 保湿培养第20页
        2.2.5 样本观察与拍摄第20-21页
        2.2.6 培养基的配制第21页
        2.2.7 单孢分离及纯化第21-22页
        2.2.8 拼图及描述第22页
        2.2.9 形态学鉴定第22页
        2.2.10 分子系统学鉴定第22-24页
        2.2.11 干标本及菌种保存第24页
        2.2.12 数据分析第24-25页
    2.3 结果第25-44页
        2.3.1 鸡足山自然保护区水生真菌多样性第25-29页
        2.3.2 宝台山自然保护区水生真菌多样性第29-31页
        2.3.3 鸡足山与宝台山水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相似性比较第31-36页
        2.3.4 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第36-37页
        2.3.5 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与基质的关系第37-44页
    2.4 结论第44页
    2.5 讨论第44-47页
        2.5.1 鸡足山、宝台山水生真菌的多样性第44页
        2.5.2 鸡足山与宝台山水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相似性比较第44-45页
        2.5.3 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第45页
        2.5.4 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与基质的关系第45-47页
第三章 鸡足山、宝台山部分水生真菌形态描述及图片展示第47-97页
    3.1 前言第47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47页
    3.3 结果第47-96页
        3.3.1 Annulatascus velatispora第47-48页
        3.3.2 Blastopborum truncatum第48-49页
        3.3.3 Codinaea assamica第49-53页
        3.3.4 Culcitalna sp第53-54页
        3.3.5 Dactylaria biguttulata第54-56页
        3.3.6 Dendryphion nanum第56-59页
        3.3.7 Dictyocheirospora garethjonesii第59-62页
        3.3.8 Ellisembia bambusteala第62-63页
        3.3.9 Epicoccum purpurascens第63-64页
        3.3.10 Epicoccum purpurascens第64-67页
        3.3.11 Helicoma dennisii第67-69页
        3.3.12 Helicomyces denticulatus第69-71页
        3.3.13 Helicomyces hyderabadensis第71-73页
        3.3.14 Helicosporium aureum第73-76页
        3.3.15 Helicosporium aureum第76-77页
        3.3.16 Helicosporium lumbricopsis第77-78页
        3.3.17 Phaeoisaria clematidis第78-79页
        3.3.18 Pseudoramichloridium sp第79-82页
        3.3.19 Rhinocladiella schulzeri第82-83页
        3.3.20 Sporidesmiella hyalosperma第83-86页
        3.3.21 Sporidesmium eupatoriicola第86-87页
        3.3.22 Sporidesmium submersum第87-90页
        3.3.23 Sporoschisma saccardoi第90-92页
        3.3.24 Verticillium sp.1第92-94页
        3.3.25 Verticillium sp.2第94-96页
    3.4 结论第96页
    3.5 讨论第96-97页
第四章 Helminthosporium属形态与系统学研究第97-106页
    4.1 前言第97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97-101页
        4.2.1 样本采集第97页
        4.2.2 保湿培养(同第二章 2.2.4)第97页
        4.2.3 样品观察与拍摄(同第二章 2.2.5)第97-98页
        4.2.4 培养基的配制(同第二章 2.2.6)第98页
        4.2.5 单孢分离及纯化(同第二章 2.2.7)第98页
        4.2.6 拼图及描述(同第二章 2.2.8)第98页
        4.2.7 形态学鉴定(同第二章 2.2.9)第98页
        4.2.8 分子系统学鉴定第98-100页
        4.2.9 干标本及菌种保存(同第二章 2.2.11)第100-101页
    4.3 结果第101-105页
        4.3.1 系统发育分析第101页
        4.3.2 描述第101-105页
    4.4 讨论第105-106页
第五章 总结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9页
附录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ST-SRY融合蛋白原核表达和纯化及组蛋白修饰在SOX9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下一篇:SOX9对WDR5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