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哈姆林·加兰小说的写真主义与美学意义--以《大路条条》为例进行分析

致谢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9-12页
    1.1 选题研究源起第9-10页
    1.2 选题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选题研究方法及意义第12页
2 背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第12-17页
    2.1 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流第13-14页
    2.2 美国现实主义“乡土文学”的兴起第14-16页
    2.3 哈姆林·加兰对“乡土文学”的贡献第16-17页
3 哈姆林·加兰的乡土文学第17-26页
    3.1 哈姆林·加兰生平简介第17-19页
    3.2 独树一帜的“写真主义”追求第19-25页
        3.2.1 “写真主义”的源起第19-20页
        3.2.2 “写真主义”和“现实主义”第20-22页
        3.2.3 “写真主义”和“自然主义”第22-23页
        3.2.4 “写真主义”和“印象主义”第23-24页
        3.2.5 “写真主义”的独特性第24-25页
    3.3 针对加兰小说的一些重要争议第25-26页
4 短篇小说集《大路条条》的三组人物群像分析第26-43页
    4.1 “我的父亲与母亲”第27-34页
        4.1.1 操劳一生,孤苦守望的母亲第27-29页
        4.1.2 普通的父亲——不屈的“失败”英雄第29-32页
        4.1.3 艰难困窘中相濡以沫的父亲与母亲第32-34页
    4.2 “行在路上”的年轻人第34-40页
        4.2.1 久别归来的返乡人第35-38页
        4.2.2 渴望离开的守乡人第38-39页
        4.2.3 乐观自强的农村新人第39-40页
    4.3 三类乡村女性第40-43页
        4.3.1 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传统女性形象第40-42页
        4.3.2 精明能干、诚实守信的女性形象第42页
        4.3.3 独立自主、自强奋斗的新女性形象第42-43页
5 从《大路条条》看加兰写真主义的美学特点与意义第43-50页
    5.1 道义世界与古典情怀第44-45页
    5.2 哈姆林·加兰小说的“大团圆结尾”第45-47页
    5.3 加兰小说的精神境界和美学意义第47-50页
        5.3.1 反映了关注普通人命运的人文关怀第47-48页
        5.3.2 再现了社会变迁中的城乡冲突第48-49页
        5.3.3 表现了形成中的美国民族精神第49-50页
6 结语第50-53页
    6.1 《大路条条》的开创性及局限性第50-51页
    6.2 加兰创作对中国当代乡村小说的借鉴价值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缘与狂欢:约翰·福尔斯小说《魔法师》研究
下一篇:韩国神话之女神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