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须有先生传》到《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废名后期小说艺术形态及精神内涵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作家废名的创作经历与创作心理 | 第13-19页 |
第一节 温情脉脉的田园抒写——废名早期创作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寂寞苦闷的梦境创造——废名中期创作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痛苦决绝的现实回归——废名后期创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作者后期小说的文本形态 | 第19-37页 |
第一节 双重的小说叙事结构 | 第19-25页 |
一、小说表层结构——传统“连缀式”章回体 | 第19-21页 |
二、小说内在结构——漫漶无涯的“水” | 第21-22页 |
三、小说压缩的叙事时间和放大的叙事空间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后期小说人物塑造的变化 | 第25-32页 |
一、“可笑的疯子”莫须有先生的转变 | 第25-29页 |
二、“意识的傀儡”房东太太的存在与消失 | 第29-31页 |
三、底层人民生活和形象的凸显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废名后期小说的语言形式 | 第32-37页 |
一、淡化情节形成舒缓的叙事节奏 | 第32-34页 |
二、繁琐绵密的语言形成杂芜散漫的叙述方式 | 第34-35页 |
三、文字的“乱写”构成讽刺诙谐的叙述氛围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作者后期作品的精神内涵及审美特征 | 第37-51页 |
第一节 艰难蜕变下的现实承担 | 第37-41页 |
一、“出世”与“入世”的挣扎 | 第37-38页 |
二、“天上”到“大地”的选择 | 第38-40页 |
三、“梦境”到“现实”的超越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自我审视下的思想转变 | 第41-47页 |
一、儒道思想熏陶下的废名 | 第41-43页 |
二、佛禅思想影响下的废名 | 第43-45页 |
三、废名对民间的认同和现实的回归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废名后期小说的审美特征及文本价值 | 第47-51页 |
一、废名后期小说的审美趣味与情感特征 | 第47-48页 |
二、废名后期小说的文体风格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