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页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0.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0.4.1 主要创新 | 第15页 |
0.4.2 主要不足 | 第15-16页 |
1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1 消费率一般理论 | 第16页 |
1.1.1 消费率概念分析 | 第16页 |
1.1.2 消费率的分类 | 第16页 |
1.2 从经济角度分析消费率 | 第16-17页 |
1.3 适度消费率的基本定义 | 第17-19页 |
1.3.1 适度消费率的确定原则 | 第17-18页 |
1.3.2 适度消费率的定义及内涵 | 第18-19页 |
2 辽宁省消费率的动态分析 | 第19-32页 |
2.1 辽宁省消费率现状及变动趋势分析 | 第19-26页 |
2.1.1 消费率变动趋势分析 | 第19-22页 |
2.1.2 居民消费率的变动趋势分析 | 第22-24页 |
2.1.3 分析政府消费率的变动 | 第24-25页 |
2.1.4 居民消费率与政府消费率的对比 | 第25页 |
2.1.5 辽宁省消费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2.2 辽宁省消费率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2.2.1 消费率下降的内因 | 第26-29页 |
2.2.2 消费率下降的外因 | 第29-31页 |
2.3 小结 | 第31-32页 |
3 适度消费率的测定方法 | 第32-36页 |
3.1 适度消费率确定标准 | 第32页 |
3.2 适度消费率的理论模型的测定 | 第32-36页 |
3.2.1 适度消费率的下限的确定 | 第32-33页 |
3.2.2 适度消费率的上限的确定 | 第33-36页 |
4 辽宁省适度消费率的分析 | 第36-41页 |
4.1 相关指标选取 | 第36-39页 |
4.1.1 确定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 | 第36页 |
4.1.2 增量资本产出比率的最小值测算 | 第36-37页 |
4.1.3 测定潜在经济增长率 | 第37-39页 |
4.1.4 净出口份额的确定 | 第39页 |
4.2 辽宁省适度消费率测定 | 第39-40页 |
4.3 比较实际消费率与适度消费率区间 | 第40-41页 |
5 提高辽宁省消费率的对策 | 第41-47页 |
5.1 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意识 | 第41-42页 |
5.1.1 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部门的收入 | 第41页 |
5.1.2 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机会 | 第41-42页 |
5.2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 第42-43页 |
5.2.1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 | 第42页 |
5.2.2 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工资性收入 | 第42-43页 |
5.2.3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长期增长 | 第43页 |
5.3 加快消费结构的转变,增加居民消费比重 | 第43-45页 |
5.3.1 提高政府民生性消费支出比重 | 第43-44页 |
5.3.2 适当减少行政性消费支出份额 | 第44-45页 |
5.4 生产模式转变,利率体制改革,有效改善私人部门投资效率 | 第45-47页 |
5.4.1 市场化改革 | 第45-46页 |
5.4.2 生产方式的改革,资本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 | 第46-47页 |
6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