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RCS 组合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RCS 组合节点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RCS 组合框架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RCS 组合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 第15-16页 |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4.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有限元分析准备 | 第18-26页 |
2.1 OpenSees 与 SAP2000 程序介绍 | 第18-19页 |
2.2 模型分析手段 | 第19-21页 |
2.2.1 Pushover 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2.2.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20-21页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2.3.1 材料强度及弹性模量 | 第21-22页 |
2.3.2 阻尼设置 | 第22-23页 |
2.3.3 施加的质量与节点、单元编号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6页 |
第3章 RCS 组合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分析 | 第26-44页 |
3.1 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机制 | 第26-27页 |
3.1.1 屈服机制的规范控制 | 第26-27页 |
3.1.2 RCS 组合结构的弯矩增大系数 | 第27页 |
3.2 RCS 组合框架设计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7-30页 |
3.2.1 RCS 组合框架的平、立面布置 | 第27-28页 |
3.2.2 RCS 组合框架的荷载布置与材料选用 | 第28页 |
3.2.3 模型设计与分析过程 | 第28-30页 |
3.3 有限元结果 | 第30-42页 |
3.3.1 四级框架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3.3.2 三级框架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3.3 二级框架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3.3.4 一级框架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3.3.5 结果汇总与系数建议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RCS 组合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分析 | 第44-64页 |
4.1 控制轴压比的意义与规范要求 | 第44-45页 |
4.1.1 控制轴压比的意义 | 第44页 |
4.1.2 规范对轴压比限值的规定 | 第44-45页 |
4.2 RCS 组合框架结构有限元验证分析 | 第45-47页 |
4.2.1 试验模型简介 | 第45页 |
4.2.2 有限元建模 | 第45-46页 |
4.2.3 结果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4.3 RCS 组合框架结构轴压比限值计算分析 | 第47-61页 |
4.3.1 延性法简介 | 第47页 |
4.3.2 RCS 平面框架布置 | 第47-48页 |
4.3.3 模型设计与分析过程 | 第48-49页 |
4.3.4 有限元结果 | 第49-61页 |
4.3.4.1 四级框架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4.3.4.2 三级框架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4.3.4.3 二级框架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4.3.4.4 一级框架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4.3.5 结果汇总与限值建议 | 第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5章 RCS 组合框架非线性静力分析 | 第64-76页 |
5.1 实例简介 | 第64-65页 |
5.2 两参数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与评价 | 第65-74页 |
5.2.1 不同弯矩增大系数下的有限元结果与评价 | 第65-70页 |
5.2.2 不同轴压比下的有限元结果与评价 | 第70-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76-77页 |
6.2 后续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