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性能的生物学表征方法及其改善措施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前言 | 第10-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1.2 污水处理过程概述 | 第12-14页 |
1.2.1 污水处理的对象 | 第12页 |
1.2.2 污水处理的方法 | 第12-13页 |
1.2.3 污水生物处理 | 第13-14页 |
1.3 活性污泥工艺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 第14-16页 |
1.3.1 分散生长 | 第14-15页 |
1.3.2 粘性生长 | 第15页 |
1.3.3 针状生长 | 第15页 |
1.3.4 丝状菌膨胀 | 第15页 |
1.3.5 浮渣及泡沫 | 第15-16页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 第16-20页 |
1.4.1 课题提出 | 第16-17页 |
1.4.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4.3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4.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2.污泥沉降性能研究 | 第20-30页 |
2.1 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指标 | 第20-26页 |
2.1.1 污泥沉降比 | 第21-23页 |
2.1.2 污泥成层沉降速度 | 第23-24页 |
2.1.3 丝状菌指数 | 第24-25页 |
2.1.4 丝状菌丰度 | 第25-26页 |
2.2 污泥沉降问题的解决措施 | 第26-30页 |
3.污泥沉降性能的生物学表征方法研究 | 第30-42页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1-3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4-38页 |
3.2.1 各区荧光强度积分情况 | 第34-35页 |
3.2.2 各物质荧光特性与沉降性能的关系 | 第35-38页 |
3.3 结果讨论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污泥沉降性能改善的实验研究 | 第42-54页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4-4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46-52页 |
4.2.1 反应器溶解氧状况 | 第46页 |
4.2.2 污泥形态变化 | 第46-48页 |
4.2.3 污泥沉降性能 | 第48-51页 |
4.2.4 水质监测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结论及建议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建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