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PQF连轧机组的基本结构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第12-16页 |
1.3.1 国内外连轧机组刚度和接触摩擦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外钢管连轧变形过程的有限元模拟技术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连轧机组动态响应现象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轧制接触区的摩擦特性分析 | 第18-2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摩擦系数计算的传统模型 | 第18-19页 |
2.3 摩擦系数计算模型的问题分析 | 第19-22页 |
2.4 摩擦系数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2页 |
2.5 摩擦系数的计算与测试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三辊连轧机组的刚度研究 | 第25-36页 |
3.1 三辊连轧机组的刚度系数 | 第25-26页 |
3.1.1 刚度系数的定义 | 第25页 |
3.1.2 刚度系数的求解方法 | 第25-26页 |
3.1.3 连轧机组刚度的分布 | 第26页 |
3.2 轧制接触区的刚度计算 | 第26-31页 |
3.3 轴承的油膜刚度计算 | 第31-35页 |
3.3.1 滑动轴承油膜压力形成理论 | 第31-32页 |
3.3.2 轴承油膜的动特性计算 | 第32-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无缝钢管轧制接触力的计算 | 第36-50页 |
4.1 轧辊孔型的几何参数 | 第36-37页 |
4.2 轧制变形区的划分 | 第37-38页 |
4.3 轧制区的接触弧长 | 第38-39页 |
4.4 轧制变形区的边界方程 | 第39-41页 |
4.5 轧制变形区的接触面积计算 | 第41页 |
4.6 连轧机组的轧制力理论计算 | 第41-46页 |
4.6.1 减径区单位压力计算 | 第41-43页 |
4.6.2 减壁区单位压力计算 | 第43-46页 |
4.7 轧制力的有限元计算 | 第46-48页 |
4.7.1 无缝钢管的轧制模型 | 第46页 |
4.7.2 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46-47页 |
4.7.3 边界条件的定义 | 第47页 |
4.7.4 单元网格的划分和接触类型 | 第47-48页 |
4.7.5 轧制力的计算 | 第4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连轧机组的动态响应计算 | 第50-54页 |
5.1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5.1.1 连轧机的几何建模 | 第50页 |
5.1.2 材料特性定义 | 第50-51页 |
5.1.3 边界条件的定义 | 第51-52页 |
5.1.4 单元网格的划分和接触类型 | 第52页 |
5.2 连轧机组的动态响应计算 | 第52-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实验研究 | 第54-60页 |
6.1 实验总体设计 | 第54-57页 |
6.1.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4页 |
6.1.2 实验设备 | 第54-57页 |
6.1.3 应变片的标定 | 第57页 |
6.2 实验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6.3 轧制力的实验验证分析 | 第58-5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