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 第10-12页 |
1.1.1 环糊精分子结构及性质 | 第10-11页 |
1.1.2 环糊精衍生物 | 第11-12页 |
1.2 两亲性环糊精聚合物 | 第12-13页 |
1.2.1 两亲性聚合物的结构特点 | 第12页 |
1.2.2 两亲性聚合物的制备 | 第12页 |
1.2.3 两亲性环糊精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聚合物胶束 | 第13-16页 |
1.3.1 聚合物胶束的特点 | 第13页 |
1.3.2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 第13-14页 |
1.3.3 聚合物负载药物的方式 | 第14页 |
1.3.4 载药胶束的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3.5 聚合物胶束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姜黄素聚合物胶束 | 第16-17页 |
1.4.1 姜黄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6页 |
1.4.2 姜黄素的药理作用 | 第16页 |
1.4.3 姜黄素聚合物胶束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含乙烯功能团的β-环糊精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19-28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19-20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4 结构表征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2.3.1 SA-AC的结构表征 | 第22-23页 |
2.3.2 β-CD-6-EA的结构表征 | 第23-24页 |
2.3.3 β-CD-6-SA-AC的结构表征 | 第24-26页 |
2.3.4 Allyl-β-CD的结构表征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含β-环糊精的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36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3.2.1 材料试剂 | 第28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3.2.3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3.2.4 结构表征及分子量测定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3.3.1 poly(AAc-co-SA-AC-co-β-CD-6-EA)的结构表征 | 第31-32页 |
3.3.2 poly(AAc-co-SA-AC-co-Allyl-β-CD)的结构表征 | 第32-33页 |
3.3.3 聚合物分子量测定 | 第33-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36-42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36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4.2.3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4.3.1 聚合物胶束形态 | 第38-39页 |
4.3.2 聚合物胶束尺寸 | 第39页 |
4.3.3 聚合物胶束粒径分布 | 第39-40页 |
4.3.4 聚合物临界胶束浓度(CMC) | 第40页 |
4.4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聚合物胶束对姜黄素的载药性能及体外释放研究 | 第42-52页 |
5.1 引言 | 第4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5.2.3 试验方法 | 第42-4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5.3.1 包合物的验证 | 第45-47页 |
5.3.2 姜黄素载药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47-48页 |
5.3.3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 | 第48-50页 |
5.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