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经纬图说》星图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1章 《恒星经纬图说》与《崇祯历书》 | 第12-17页 |
1.1 《恒星经纬图说》成书背景 | 第12-13页 |
1.2 《恒星经纬图说》内容结构 | 第13-16页 |
1.2.1 开篇文字 | 第13页 |
1.2.2 四种星图 | 第13-14页 |
1.2.3 版本问题 | 第14-16页 |
1.3 《崇祯历书》中与《图说》相关的卷 | 第16-17页 |
1.3.1 理论:《恒星历指》 | 第16页 |
1.3.2 星表:《恒星经纬表》 | 第16页 |
1.3.3 其他 | 第16-17页 |
第2章 《恒星经纬图说》中的星图 | 第17-38页 |
2.1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 第17-20页 |
2.1.1 图像特点 | 第17-18页 |
2.1.2 投影方法 | 第18-19页 |
2.1.3 画法 | 第19-20页 |
2.2 黄道南北两总星图 | 第20-21页 |
2.3 见界总星图 | 第21-27页 |
2.3.1 图像特点 | 第22页 |
2.3.2 画法与投影方法 | 第22-25页 |
2.3.3 “北极出地度”取值辩正 | 第25-27页 |
2.4 黄道二十分星图 | 第27-35页 |
2.4.1 图像特点 | 第27-28页 |
2.4.2 《浑天仪说》天球仪图 | 第28-31页 |
2.4.3 投影方法探究 | 第31-35页 |
2.5 屏障版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 第35页 |
2.6 小结 | 第35-38页 |
第3章 星图绘制手段的实证分析 | 第38-42页 |
3.1 《恒星经纬表》模拟绘图 | 第38-41页 |
3.1.1 星表数据结构 | 第38-39页 |
3.1.2 投影算法 | 第39-40页 |
3.1.3 基于Matlab编程模拟绘图 | 第40-41页 |
3.2 投影方法再验证 | 第41页 |
3.3 据表绘图之说验证 | 第41-42页 |
第4章 《恒星经纬图说》中的星象变化 | 第42-49页 |
4.1 星图与真实的星空 | 第42页 |
4.2 中国古代传统星象《步天歌》 | 第42-43页 |
4.3 星表、星图、星官的逻辑对应关系 | 第43-45页 |
4.4 星象变化:被粉饰的星官形态 | 第45-47页 |
4.4.1 无中生有,补画星点 | 第45-46页 |
4.4.2 骨架犹存,聊胜于无 | 第46页 |
4.4.3 一星两用,混淆不清 | 第46-47页 |
4.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5.1 星图绘制工作中的矛盾现象 | 第49页 |
5.2 星图改革中的不彻底性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156页 |
附录1 各星图矢量化高清效果图、各程序模拟图 | 第53-94页 |
附录2 黄道二十分星图对各星官的处理 | 第94-111页 |
附录3 星表工作数据、模拟绘图代码 | 第111-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