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2 运河文化旅游理论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运河文化 | 第17页 |
2.1.2 文化旅游 | 第17-18页 |
2.1.3 文化旅游产品 | 第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2.1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 第19-20页 |
2.2.3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2页 |
3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现状及分析评价 | 第22-32页 |
3.1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 第22-25页 |
3.1.1 大运河山东段概况 | 第22页 |
3.1.2 五地市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 第22-25页 |
3.2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资源 | 第25-27页 |
3.2.1 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 第25-27页 |
3.3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 第27-32页 |
3.3.1 文化旅游资源单体定量评价 | 第27-30页 |
3.3.2 文化旅游资源总体定性评价 | 第30-32页 |
4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SWOT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41页 |
4.1 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SWOT分析 | 第32-38页 |
4.1.1 优势分析 | 第32-33页 |
4.1.2 劣势分析 | 第33-34页 |
4.1.3 机遇分析 | 第34-36页 |
4.1.4 挑战分析 | 第36-38页 |
4.2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4.2.1 文化旅游开发力度不够 | 第38页 |
4.2.2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不高 | 第38-39页 |
4.2.3 旅游发展资金相对匮乏 | 第39页 |
4.2.4 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 第39页 |
4.2.5 没有形成联动效应 | 第39-41页 |
5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开发总体思路 | 第41-56页 |
5.1 开发目标 | 第41页 |
5.2 开发原则 | 第41-43页 |
5.2.1 坚持特色原则 | 第41页 |
5.2.2 坚持绿色原则 | 第41-42页 |
5.2.3 坚持市场原则 | 第42页 |
5.2.4 坚持游客体验原则 | 第42页 |
5.2.5 坚持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 第42-43页 |
5.3 模式选择 | 第43-45页 |
5.3.1 国内外模式 | 第43-44页 |
5.3.2 开发模式的选择 | 第44-45页 |
5.4 产品开发 | 第45-48页 |
5.4.1 文化旅游产品的定位 | 第45页 |
5.4.2 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 第45-48页 |
5.5 线路设计 | 第48-50页 |
5.5.1 旅游线路概念及设计原则 | 第48-49页 |
5.5.2 运河文化旅游线路设计 | 第49-50页 |
5.6 品牌塑造 | 第50-51页 |
5.7 实现开发目标的保障机制 | 第51-56页 |
5.7.1 提高和转变思想观念认识 | 第51-52页 |
5.7.2 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 第52-53页 |
5.7.3 增加旅游资金融资渠道 | 第53页 |
5.7.4 提高五地市的旅游专业人才规模和质量 | 第53-54页 |
5.7.5 加大文化旅游开发力度 | 第54-56页 |
6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