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第三节 论文的框架、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一、研究目标及框架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一带一盟”对接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合作 | 第18页 |
一、区域合作 | 第18页 |
二、区域经济合作 | 第18页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相关概念 | 第18-28页 |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 | 第19-22页 |
二、欧亚经济联盟 | 第22-25页 |
三、“一带一盟”对接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现状 | 第28-40页 |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政策沟通及合作机制建设现状 | 第28-31页 |
一、政策沟通 | 第28-30页 |
二、合作机制建设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优先领域合作现状 | 第31-38页 |
一、基础设施合作 | 第31-33页 |
二、经贸合作 | 第33-35页 |
三、产能与投资合作 | 第35页 |
四、金融合作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一带一盟”对接域内阻碍因素 | 第40-56页 |
第一节 对“一带一盟”对接的认知差异 | 第40-41页 |
一、欧亚经济联盟内部对“一带一盟”对接缺乏统一认知 | 第40页 |
二、中俄对“一带一盟”对接认知上的差异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欧亚经济联盟各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警惕心理 | 第41-44页 |
一、俄罗斯担心中国削弱其地区政治经济影响力 | 第41-43页 |
二、欧亚经济联盟其他各国警惕中国影响的扩大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经贸问题 | 第44-50页 |
一、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五国双边贸易差额大 | 第44-45页 |
二、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五国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 | 第45-49页 |
三、欧亚经济联盟五国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偏低 | 第49-50页 |
第四节 “一带一盟”对接区域内的安全风险 | 第50-53页 |
一、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面临的内外部矛盾 | 第50-51页 |
二、欧亚经济联盟部分成员国国内政局不稳 | 第51-52页 |
三、“三股势力”的威胁 | 第52-53页 |
四、跨国有组织犯罪 | 第53页 |
第五节 “一带一盟”对接区域内组织机构重叠 | 第53-54页 |
一、机构组织重叠概况 | 第53-54页 |
二、上海合作组织与“一带一盟”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域外大国中亚战略对“一带一盟”对接的挑战 | 第56-63页 |
第一节 美欧日中亚战略 | 第56-60页 |
一、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 | 第56-57页 |
二、欧盟《2014-2020年发展与中亚关系新战略》 | 第57-58页 |
三、日本“中亚+日本”对话机制 | 第58-60页 |
第二节 美欧日中亚战略对“一带一盟”对接的挑战 | 第60-61页 |
一、对“一带一盟”形成一定的竞争 | 第60-61页 |
二、成为中亚国家对外合作的替代性选择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一带一盟”对接的对策分析 | 第63-69页 |
第一节 促进“一带一盟”对接共识达成 | 第63页 |
第二节 加强人文合作,增进互信 | 第63-64页 |
一、完善人文合作机制 | 第64页 |
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 第64页 |
第三节 解决经贸问题,深化经贸合作 | 第64-65页 |
一、优化双边商品贸易结构 | 第64-65页 |
二、推进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建设 | 第65页 |
第四节 以上合组织为平台,强化安全合作 | 第65-67页 |
一、以上合组织为平台,加强安全问题协商 | 第66页 |
二、以上合组织为整体,深化国际安全合作 | 第66-67页 |
第五节 谋求与欧美大国和地区组织间的合作 | 第67-68页 |
一、加强同欧美国家的合作 | 第67页 |
二、加强同地区组织间的合作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