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中合作治理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社区治理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关键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 一、社区 | 第15-16页 |
| 二、农村社区 | 第16页 |
| 三、合作治理理论 | 第16-19页 |
| (一)合作治理的缘起 | 第16-17页 |
| (二)合作治理的核心 | 第17-18页 |
| (三)合作治理在社区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农村社区建设中合作治理的构成 | 第19-27页 |
| 一、农村社区建设中合作的主体构成 | 第19-21页 |
| (一)政府 | 第19页 |
| (二)非营利组织 | 第19-20页 |
| (三)企业组织 | 第20页 |
| (四)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 | 第20-21页 |
| 二、合作的基础资源 | 第21-23页 |
| (一)合作的组织基础 | 第21页 |
| (二)合作的制度基础 | 第21-23页 |
| (三)合作传统 | 第23页 |
| 三、农村社区建设中合作治理的必要性 | 第23-27页 |
| (一)农村社区自身不足需要借助外界力量 | 第23页 |
| (二)“三个失灵”的存在使合作治理成为可能 | 第23-25页 |
| (三)化解“城—乡”利益分割矛盾的需要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39页 |
| 一、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的特征 | 第27-32页 |
| (一)自治性管理日益发展 | 第27-28页 |
| (二)农村社区成员交往方式日益开放 | 第28-29页 |
| (三)农村社区权力构成主体的转变 | 第29-30页 |
| (四)社区组织形式丰富 | 第30-32页 |
| 二、农村社区建设中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 (一)建设所需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 第32-33页 |
| (二)缺乏支持社区发展的认同感 | 第33-34页 |
| (三)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建设误读 | 第34-35页 |
| 三、农村社区建设中合作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 (一)缺乏良好的支持氛围 | 第35-36页 |
| (二)合作的制度保障不足 | 第36-37页 |
| (三)利益协调机制单一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农村社区建设中合作治理的保障 | 第39-47页 |
| 一、营造支持氛围 | 第39-40页 |
| (一)政府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39页 |
| (二)培养民众的认同感 | 第39-40页 |
| 二、完善合作制度保障 | 第40-44页 |
| (一)政府依然发挥主导作用 | 第40-41页 |
| (二)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 第41页 |
| (三)鼓励其他主体积极参与 | 第41-44页 |
| 三、建立多向度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44-47页 |
| (一)各主体间利益协调的宏观视野 | 第44-45页 |
| (二)农村社区中间层利益协调的中观视域 | 第45-46页 |
| (三)农民个体利益导向的微观视角 | 第46-47页 |
| 结语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