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7页 |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第一章 斯托扬诺维奇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与现实背景 | 第20-30页 |
第一节 斯托扬诺维奇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20-25页 |
一、马克思的伦理思想 | 第21-22页 |
二、现代西方元伦理学 | 第22-24页 |
三、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斯托扬诺维奇伦理思想的现实背景 | 第25-29页 |
一、世界背景:人的生存困境 | 第26-28页 |
二、南斯拉夫:多重困境交织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伦理视域中的马克思思想再阐述 | 第30-4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基础 | 第30-35页 |
一、辩证法:对创造性的强调 | 第31-32页 |
二、异化理论:与人性密切相关 | 第32-33页 |
三、自由与民主: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对认为马克思是反伦理观点的批判 | 第35-38页 |
一、科学与价值二元对立 | 第35-36页 |
二、反道德说教与反伦理的混淆 | 第36-37页 |
三、历史决定论与人的自由之间的二元对立 | 第37-38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潜能 | 第38-41页 |
一、革命运动的伦理思想的内涵 | 第39-40页 |
二、帮助共产主义走向成熟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革命运动伦理思想的建构 | 第42-54页 |
第一节 革命运动伦理视域中的主体特征 | 第42-45页 |
一、具有民主社会主义人格的主体 | 第42-44页 |
二、互惠伦理中有尊严的个体 | 第44-45页 |
第二节 革命运动伦理视域中的社会建构 | 第45-50页 |
一、以工人自治为基础的社会自治 | 第46-48页 |
二、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主义 | 第48-50页 |
第三节 革命运动伦理视域中的分配方式 | 第50-53页 |
一、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 | 第51-52页 |
二、再分配原则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对斯托扬诺维奇伦理思想的评价 | 第54-62页 |
第一节 斯托扬诺维奇的伦理思想是一种政治伦理学说 | 第54-56页 |
一、政治制度的弊端:产生伦理困境 | 第55页 |
二、政治制度的改进:突破伦理困境 | 第55-56页 |
第二节 革命运动的伦理思想在斯托扬诺维奇理论中的地位 | 第56-58页 |
一、“革命运动的伦理思想”是斯托扬诺维奇思想的理论起点 | 第56-57页 |
二、“革命运动的伦理思想”是斯托扬诺维奇思想的核心线索 | 第57-58页 |
第三节 斯托扬诺维奇伦理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 第58-61页 |
一、斯托扬诺维奇伦理思想的理论贡献 | 第59-60页 |
二、斯托扬诺维奇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