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县儿童公园规划设计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要求 | 第13页 |
1.1.2 儿童权益的有力保障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儿童公园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1.4.1 公园 | 第18页 |
1.4.2 儿童 | 第18-19页 |
1.4.3 儿童公园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 儿童的特质及行为活动的研究 | 第22-30页 |
2.1 儿童 | 第22-24页 |
2.1.1 儿童群体的划分 | 第22-23页 |
2.1.2 儿童的特质 | 第23-24页 |
2.2 儿童身体特征和尺度需求 | 第24-26页 |
2.2.1 儿童身体特征 | 第24-25页 |
2.2.2 儿童活动的尺度需求 | 第25-26页 |
2.3 儿童的心理特点分析 | 第26页 |
2.4 儿童的认知发展 | 第26-28页 |
2.4.1 儿童对环境的认知过程 | 第27-28页 |
2.4.2 儿童对环境的认知途径 | 第28页 |
2.5 儿童活动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 第28-30页 |
2.5.1 儿童活动的行为分类 | 第28页 |
2.5.2 儿童活动的心理行为特征 | 第28-30页 |
3 儿童公园规划的构成要素及设计框架分析 | 第30-38页 |
3.1 儿童公园规划的构成要素 | 第30-34页 |
3.1.1 空间布局 | 第30-31页 |
3.1.2 功能构成 | 第31页 |
3.1.3 主题表达 | 第31-32页 |
3.1.4 景观元素的运用 | 第32-34页 |
3.2 儿童公园规划设计框架 | 第34-38页 |
3.2.1 儿童公园的设计目标 | 第34-35页 |
3.2.2 儿童公园的设计原则 | 第35-36页 |
3.2.3 儿童公园的设计方法 | 第36页 |
3.2.4 儿童公园设计的价值体现 | 第36-38页 |
4 儿童公园经典案例分析 | 第38-43页 |
4.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儿童乐园 | 第38-40页 |
4.2 墨尔本皇家植物园伊恩·波特基金会儿童公园 | 第40-43页 |
5 嫩江县儿童公园规划设计 | 第43-65页 |
5.1 项目所在区域背景分析 | 第43-46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43-44页 |
5.1.2 区位优势 | 第44页 |
5.1.3 自然环境 | 第44-45页 |
5.1.4 资源概况 | 第45-46页 |
5.1.5 文化背景 | 第46页 |
5.2 总体构思与设计方法 | 第46-49页 |
5.2.1 规划目标 | 第46-47页 |
5.2.2 主题规划 | 第47页 |
5.2.3 构思布局 | 第47-48页 |
5.2.4 设计思路 | 第48-49页 |
5.2.5 设计方法 | 第49页 |
5.3 嫩江县儿童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 第49-65页 |
5.3.1 区位分析 | 第49页 |
5.3.2 场地分析 | 第49-51页 |
5.3.3 整体布局 | 第51-52页 |
5.3.4 交通线路布置 | 第52-53页 |
5.3.5 分区规划 | 第53-58页 |
5.3.6 核心景区景观节点设计 | 第58-63页 |
5.3.7 绿化种植设计 | 第63-65页 |
6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