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2 选题原因与研究目的 | 第9-11页 |
第2章 遗址情况介绍 | 第11-15页 |
2.1 哈民忙哈遗址地理位置及发掘情况介绍 | 第11-12页 |
2.1.1 哈民忙哈遗址地理位置 | 第11-12页 |
2.1.2 哈民忙哈遗址发掘情况介绍 | 第12页 |
2.2 哈民忙哈遗址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概况 | 第12-15页 |
2.2.1 哈民忙哈遗址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 | 第12-13页 |
2.2.2 哈民忙哈遗址所在地区的环境概况 | 第13-15页 |
第3章 遗址土样采集 | 第15-18页 |
3.1 遗址土样的采集 | 第15-18页 |
第4章 实验仪器、试剂及流程 | 第18-19页 |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8-19页 |
第5章 哈民忙哈遗址孢粉分析结果及古代植被和环境的分析 | 第19-27页 |
5.1 孢粉分析结果 | 第19-20页 |
5.2 哈民忙哈遗址古代植被与环境分析 | 第20-21页 |
5.3 辽西地区古环境分析 | 第21-27页 |
5.3.1 辽西地区的气候 | 第21-24页 |
5.3.2 辽西地区的古土壤研究及沙地变化 | 第24-26页 |
5.3.3 辽西地区地貌的变化 | 第26-27页 |
第6章 哈民忙哈遗址的经济形态、人地关系分析 | 第27-31页 |
6.1 哈民忙哈遗址经济形态分析 | 第27-28页 |
6.2 哈民忙哈遗址人地关系分析 | 第28-31页 |
第7章 与哈民忙哈遗址相邻的考古学文化之比较研究 | 第31-41页 |
7.1 辽西地区与哈民忙哈遗址相邻的考古学文化 | 第31-36页 |
7.1.1 红山文化 | 第31-33页 |
7.1.2 富河文化 | 第33-34页 |
7.1.3 小结 | 第34-36页 |
7.2 下辽河流域与哈民忙哈遗址相邻的考古学文化 | 第36-37页 |
7.2.1 新乐下层文化 | 第36页 |
7.2.2 小结 | 第36-37页 |
7.3 松嫩平原与哈民忙哈遗址相邻的考古学文化 | 第37-38页 |
7.3.1 左家山三期文化 | 第37页 |
7.3.2 小结 | 第37-38页 |
7.4 辽东地区与哈民忙哈遗址相邻的考古学文化 | 第38-41页 |
7.4.1 小珠山中层文化 | 第38-39页 |
7.4.2 后洼下层文化 | 第39页 |
7.4.3 小结 | 第39-41页 |
第8章 结论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导师简介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