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1.4 论文创新点及可行性分析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2.2 研究方法和调查内容 | 第19-20页 |
2.2.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2.2.2 调查内容 | 第19-20页 |
2.3 诊断标准 | 第20页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20页 |
2.5 质量控制 | 第20-24页 |
2.5.1 设计阶段 | 第20-22页 |
2.5.2 现场调查阶段 | 第22-23页 |
2.5.3 资料整理阶段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4-37页 |
3.1 结果 | 第24-34页 |
3.1.1 本研究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 | 第24-25页 |
3.1.2 本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组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的一般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3.1.3 本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组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体格检查结果 | 第27页 |
3.1.4 母亲既往生育史与低出生体重发生的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7-29页 |
3.1.5 母亲既往生育史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9-34页 |
3.2 讨论 | 第34-37页 |
3.2.1 低出生体重的危害 | 第34页 |
3.2.2 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 | 第34-35页 |
3.2.3 低出生体重的预防 | 第35-36页 |
3.2.4 低出生体重的影响 | 第36页 |
3.2.5 做好孕期保健、产前检查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7-38页 |
4.1 结论 | 第37页 |
4.2 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录 | 第41-4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