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1.2.1 河口潮滩湿地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22-23页 |
1.2.2 湿地植物对重金属的迁移转运 | 第23-26页 |
1.2.3 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以及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1.2.4 湿地植物枯落物分解的相关研究及重金属累积动态 | 第28-2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32-4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2-33页 |
2.2 样地选择及实验设计 | 第33-35页 |
2.2.1 上海市潮滩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调查 | 第33页 |
2.2.2 不同高程潮滩对互花米草和芦苇中重金属累积和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3 野外埋藏设计 | 第34-35页 |
2.3 室内控制实验 | 第35-38页 |
2.3.1 淹水时间对互花米草根表铁膜形成及其对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2 不同浓度复合重金属对互花米草铁膜形成及铁膜对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 样品分析与测试 | 第38-42页 |
2.4.1 沉积物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8-39页 |
2.4.2 重金属总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2.4.3 沉积物弱酸可提取态重金属的测定 | 第40页 |
2.4.4 铁膜的测定 | 第40页 |
2.4.5 碳氮比的测定 | 第40页 |
2.4.6 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测定 | 第40-41页 |
2.4.7 Pb稳定同位素的测定 | 第41页 |
2.4.8 相关的计算公式 | 第41-42页 |
2.5 数据统计与处理方法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不同滩涂高程下互花米草和芦苇重金属累积吸收特征 | 第43-61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结果 | 第44-56页 |
3.2.1 上海市潮滩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 | 第44-45页 |
3.2.2 不同高程潮滩互花米草和芦苇根际沉积物重金属的浓度 | 第45-52页 |
3.2.3 不同高程潮滩互花米草和芦苇体内重金属的累积分布 | 第52-56页 |
3.3 讨论 | 第56-59页 |
3.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淹水时间和重金属浓度对互花米草铁膜形成的影响 | 第61-69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结果 | 第62-66页 |
4.2.1 不同高程潮滩互花米草和芦苇根表铁膜形成及其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2 淹水时间处理对互花米草根表铁膜形成及其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3 重金属浓度对互花米草根表铁膜形成及其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 讨论 | 第66-68页 |
4.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互花米草和芦苇各部位分解过程与重金属的迁移 | 第69-88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结果 | 第69-81页 |
5.2.1 互花米草和芦苇各部位分解动态 | 第69-75页 |
5.2.2 互花米草和芦苇各部位分解过程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 第75-81页 |
5.3 讨论 | 第81-86页 |
5.4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总结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3页 |
附录1 硕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03页 |
附录2 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