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石墨烯/硅复合负极结构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2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17-22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史第17-18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第18-20页
        1.2.3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第20-22页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第22-29页
        1.3.1 负极材料储锂机制第22-23页
        1.3.2 硅基负极的优缺点第23-24页
        1.3.3 硅基负极的研究进展第24-29页
    1.4 本文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9-32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第32-38页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设备第32-33页
        2.1.1 实验材料及化学试剂第32页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32-33页
    2.2 材料结构表征与分析第33-36页
        2.2.1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第33-34页
        2.2.2 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第34页
        2.2.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第34页
        2.2.4 拉曼光谱分析(Raman)第34-35页
        2.2.5 热重分析(TGA)第35页
        2.2.6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BET)第35页
        2.2.7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AFM)第35-36页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6-38页
        2.3.1 电池极片的制备第36页
        2.3.2 电池的组装第36页
        2.3.3 扣式电池恒流充放电测试第36-37页
        2.3.4 循环伏安测试(CyclicVoltammetry, CV)第37页
        2.3.5 交流阻抗测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第37-38页
第三章 双层协同包覆纳米多孔硅微米球的制备及其储能研究第38-58页
    3.1 前言第38-39页
    3.2 Si@SiO_x@G的制备第39-40页
        3.2.1 纳米多孔微米硅球的制备第39-40页
        3.2.2 Si@SiO_x@G复合负极的制备第40页
    3.3 结果分析讨论第40-55页
        3.3.1 纳米多孔微米硅球的表征第40-48页
        3.3.2 Si@SiO_x@G电化学性能分析第48-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8页
第四章 纳米多孔微米硅球/石墨烯核壳结构的制备与储能研究第58-76页
    4.1 前言第58-59页
    4.2 P-Si/rGO核壳结构的制备第59-61页
        4.2.1 Al-Si/rGO核壳的制备第59-60页
        4.2.2 P-Si/rGO核壳结构的合成第60-61页
    4.3 结果分析讨论第61-74页
        4.3.1 金属颗粒/rGO核壳结构的表征第61-65页
        4.3.2 P-Si/rGO结构与电化学性能表征第65-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致谢第84-86页
附录第86-88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87页
    附录2: 获得奖励第87-8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金属氧化物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钴基玻璃包裹丝间磁偶极相互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