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生态农业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生态农业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生态旅游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3 生态农业旅游相关概念辨析 | 第18页 |
2.1.4 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及资源范畴界定 | 第18-19页 |
2.2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 第19-20页 |
2.2.1 产业发展模式的定义 | 第19页 |
2.2.2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的概念 | 第19-20页 |
2.3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相关理论概述及分析 | 第20-25页 |
2.3.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0-21页 |
2.3.2 范围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2.3.3 迈克尔·波特竞争理论 | 第22-24页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实践及趋势分析 | 第25-39页 |
3.1 国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实践与借鉴 | 第25-31页 |
3.1.1 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实践 | 第25-28页 |
3.1.2 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总结 | 第28-31页 |
3.1.3 国外生态农业旅游经验借鉴 | 第31页 |
3.2 国内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实践与总结 | 第31-36页 |
3.2.1 国内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实践 | 第31-35页 |
3.2.2 国内生态农业旅游总结 | 第35-36页 |
3.3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 第36-39页 |
第四章 襄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条件与现状分析 | 第39-51页 |
4.1 襄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 第39-48页 |
4.1.1 区位条件 | 第39页 |
4.1.2 资源禀赋 | 第39-42页 |
4.1.3 客源市场条件 | 第42-45页 |
4.1.4 产业政策条件 | 第45页 |
4.1.5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基础 | 第45-47页 |
4.1.6 总结 | 第47-48页 |
4.2 襄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第48-51页 |
4.2.1 襄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 第48-49页 |
4.2.2 襄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4.2.3 制约襄阳生态农业发展的症结分析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襄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 第51-67页 |
5.1 襄阳生态农业旅游现有发展模式的总结 | 第51-55页 |
5.1.1 基于组织形式的视角划分 | 第51页 |
5.1.2 基于所依托资源的种类划分 | 第51-52页 |
5.1.3 基于旅游产品的功能及旅游动机的角度划分 | 第52页 |
5.1.4 基于产业组合形态的视角划分 | 第52-53页 |
5.1.5 基于资源的利用形式和旅游产品表现形态的角度划分 | 第53-54页 |
5.1.6 总结 | 第54-55页 |
5.2 襄阳生态农业旅游不同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 第55-63页 |
5.2.1 生态农业观光园模式分析 | 第55-56页 |
5.2.2 农家乐模式分析 | 第56-57页 |
5.2.3 乡村田园风光和乡村体验游模式分析 | 第57-58页 |
5.2.4 生态休闲农庄模式分析 | 第58页 |
5.2.5 农业科技园旅游模式分析 | 第58-59页 |
5.2.6 生态农业产业园旅游模式分析 | 第59-60页 |
5.2.7 融合新农村建设、景园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园旅游模式分析 | 第60-62页 |
5.2.8 基于发展条件角度的比较分析 | 第62-63页 |
5.3 适合襄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理想模式选择 | 第63-64页 |
5.3.1 适合襄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理想模式选择的目标和原则 | 第63页 |
5.3.2 襄阳生态农业旅游理想发展模式的描述 | 第63-64页 |
5.4 襄阳生态农业旅游理想发展模式的实施要点 | 第64-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9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7页 |
6.2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67-69页 |
6.2.1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67页 |
6.2.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