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红钢城“单位大院”八、九街坊邻里空间的再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3页 |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4.1 单位大院 | 第13-14页 |
1.4.2 邻里空间 | 第14页 |
1.4.3 邻里交往 | 第14页 |
1.5 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7页 |
1.5.1 论题的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5.2 论题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6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7-19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6.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2 红钢城“单位大院”八、九街坊基本概况 | 第19-34页 |
2.1 红钢城八、九街坊基本概况 | 第19-24页 |
2.1.1 单位大院的出现和成因 | 第19-20页 |
2.1.2 单位大院的发展与变化 | 第20-23页 |
2.1.3 单位大院的未来何去何从 | 第23-24页 |
2.2 红钢城八、九街坊空间模式及特点 | 第24-34页 |
2.2.1 “单位大院”式的空间基本模式 | 第24-27页 |
2.2.2 “单位大院”式的空间特点 | 第27-34页 |
3 红钢城“单位大院”八、九街坊现状分析 | 第34-47页 |
3.1 实地现状考察 | 第34-46页 |
3.1.1 交通系统 | 第34-40页 |
3.1.2 院内现状分析 | 第40-46页 |
3.2 问卷调查及居民日常生活状况 | 第46-47页 |
4 单位社区“邻里空间”更新改造模式以及对策探讨 | 第47-54页 |
4.1 红钢城八、九街坊更新原则的提出 | 第47-49页 |
4.1.1 邻里回归 | 第48页 |
4.1.2 街道的复兴 | 第48页 |
4.1.3 功能的混合 | 第48页 |
4.1.4 共享街道 | 第48-49页 |
4.2 更新理念的探讨 | 第49-51页 |
4.2.1 功能复合的布局模式 | 第49页 |
4.2.2 邻里关系的重新演绎 | 第49-50页 |
4.2.3 设施完善的居住家园 | 第50页 |
4.2.4 丰富多样的社区生活 | 第50-51页 |
4.3 利用“邻里交往”的规划设计策略 | 第51-54页 |
4.3.1 交通组织 | 第51-52页 |
4.3.2 建筑户型的设计 | 第52页 |
4.3.3 公共活动区域设计 | 第52-53页 |
4.3.4 邻里交往活动策划 | 第53-54页 |
5 设计研究——以红钢城八、九街坊再设计研究为例 | 第54-64页 |
5.1 单位社区更新改造模式的提出 | 第54-56页 |
5.1.1 分散多功能的界定 | 第54-55页 |
5.1.2 聚集交通纽带模式 | 第55-56页 |
5.2 八种户型的更新改造 | 第56-59页 |
5.3 公共活动场所再设计 | 第59-62页 |
5.4 交通系统的完善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1页 |
附录B 采访信息汇总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