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一部分 宗气理论 | 第16-21页 |
1.宗气的形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 第16-18页 |
2.宗气与元气、卫气的关系 | 第18-19页 |
·宗气与元气 | 第18-19页 |
·宗气与卫气 | 第19页 |
3 宗气与脏腑的关系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中医对慢阻肺的诊治概况 | 第21-27页 |
1.古代文献对慢阻肺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21-22页 |
·正气虚是感受外邪的重要内因 | 第21-22页 |
·痰饮是致病因素 | 第22页 |
·痰瘀互阻,气机失调 | 第22页 |
2.现代中医对慢阻肺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22-23页 |
3.现代中医治疗慢阻肺的治则治法 | 第23-24页 |
4.中医治疗慢阻肺的优势分析 | 第24-27页 |
·提高免疫力 | 第25-26页 |
·改善呼吸肌疲劳 | 第26页 |
·抗氧化,缓解炎症作用 | 第26页 |
·减轻气道重构 | 第26页 |
·改善血液循环 | 第26-27页 |
第三部分 洪广祥运用宗气理论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临床经验 | 第27-51页 |
1.宗气虚是慢阻肺发病的中心环节 | 第27-33页 |
·气阳虚为慢阻肺本虚,宗气虚为关键因素 | 第27-30页 |
·宗气虚是引起痰瘀伏肺的主要原因 | 第30-32页 |
·宗气虚是导致外邪反复入侵的根本原因 | 第32页 |
·呼吸肌疲劳是宗气虚衰的结果 | 第32-33页 |
2.补益宗气是慢阻肺稳定期的重要治则 | 第33页 |
3.补益宗气在慢阻肺稳定期的临床具体应用 | 第33-51页 |
·补益宗气重在补益肺脾 | 第34-41页 |
·补益肺脾可以达到补益宗气的目的 | 第34-35页 |
·培土生金,肺脾同治 | 第35页 |
·补肾不如补脾 | 第35页 |
·从脾论治呼吸肌疲劳 | 第35-36页 |
·中气虚与宗气虚的区别 | 第36-37页 |
·补中益气汤为补益宗气的核心方药 | 第37-41页 |
·益气温阳,补益宗气 | 第41-44页 |
·益气护卫 | 第41-43页 |
·益气培元 | 第43-44页 |
·补虚泻实,补益宗气不忘涤痰行瘀 | 第44-49页 |
·补益宗气治“未病” | 第49-51页 |
·已病早治,防止传变 | 第49-50页 |
·欲病施治,防微杜渐 | 第50-51页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第51-59页 |
1.临床资料 | 第51页 |
·病例选择 | 第51页 |
·一般资料 | 第51页 |
2.治疗方法 | 第51-52页 |
·治疗组 | 第51-52页 |
·对照组 | 第52页 |
3.观察指标 | 第52-53页 |
·观察方法 | 第52页 |
·BODE指数评分 | 第52-53页 |
4.统计方法 | 第53页 |
5.结果 | 第53-54页 |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 第53页 |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6分种步行距离(6MWT)比较 | 第53页 |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呼吸困难疗效比较 | 第53-54页 |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体重指数(BMI)比较 | 第54页 |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BODE指数比较 | 第54页 |
6.结果分析 | 第54页 |
7.讨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第五部分 文献综述 | 第59-64页 |
1.病因病机 | 第59页 |
2.治则治法 | 第59-60页 |
3.中医药现代研究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